健康扶贫怎么出成绩?看看华西医院“战法”

“华西-甘孜”扶贫攻坚战是华西医院健康扶贫典型。

记者|宋攀(发自四川)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医疗卫生战线健康扶贫大潮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探索备受关注。

9月27日,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勇对外介绍医院健康扶贫典型做法。

健康扶贫怎么出成绩?看看华西医院“战法”

在扶贫攻坚战中,四川省甘孜州是华西医院进行医疗扶贫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资料显示,2017年,甘孜州人均GDP位列四川省最后一位,下辖的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如何从医疗卫生方面帮助甘孜?黄勇在总结华西医院亮点时,谈到了以下做法:

首先,华西医院通过基线调研,对甘孜州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人才团队情况进行了摸底。最终聚焦在基层人才培养,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帮扶。在此过程中特别关注重大的地方病——包虫病。

包虫病有“虫癌”之称,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十年病死率高达94%。由于早期包虫病患者检出率低,多数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一旦感染面临治疗病程长、治疗费用高的问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较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阻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华西医院将扶贫需求聚焦于肝包虫病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社会服务的问题。在帮扶方式方面,综合考虑甘孜州地理环境、资源效率等因素,四川大学进行了“在线”和“在位”的“一网双模”模式创新。

李为民介绍,“在线”方面,充分借助远程网络的优势,通过远程教学、远程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使藏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突破时空壁垒,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在位”方面,坚持“走下去”和“请上来”,以“管理帮扶+技术帮扶”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赴藏区开展包虫病现场检查和诊治,手把手进行手术指导示范,因地制宜制定了包虫病的外科手术临床路径、建立了包虫病外科手术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培养了包虫病同质化专业人才,从而使四川藏区包虫病防控能力得到显著大幅提升。

“在线在位既做人才培养也做协同医疗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从远程到临床,以及从教学到实践的高效转化,切实帮助当地培养。”黄勇表示。华西和甘孜之间通过在线和在位的模式,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形成了长效的协调培养机制,截至2018年7月,华西医院已累计远程培训甘孜州医务人员70160人次,远程会诊达1960例次。仅2017年,包虫病远程疑难病例会诊就已高达243例。

黄勇介绍,华西甘孜医疗卫生扶贫攻坚战的另一特点是“以点带面”。即,华西医院重点帮扶甘孜州人民医院,让它成为甘孜州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同时,通过远程网络平台“在线”+“在位”的模式再向下辐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所。当前,甘孜州远程平台现已经覆盖全州。

2017年,体系内经甘孜州人民医院转诊到华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严重晚期的肝包虫病人达57例,但是通过甘孜州人民医院为州内医疗机构提供各项远程会诊咨询的就达到800余例。同时,华西医院也致力于完善肝包虫患者术后随访体系建设,针对复发后的肝外包虫病患者引入相关临床专业进行防治。

在培养当地人才方面,李为民介绍,为了精准帮扶培养藏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肝包虫病诊治的专科医师,2016年华西医院组建了由肝脏外科、放射科、超声科、血管外科等十余位专家参与的肝包虫病诊治多学科团队,与甘孜州人民医院组建的医生团队结对帮扶、多科协同,形成联合诊疗机制,共同探索“华西-甘孜”团队帮扶式培养模式,共同攻克疑难和晚期包虫病手术治疗技术。

目前,在华西医院的指导下,已经为甘孜州培养了7位可独立完成半肝以上复杂包虫病手术的专业人才、两个包虫病手术团队。包虫病手术台次从2008年全年仅有20台次,提升到近三年每年500余台次,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

精选阅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