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文末有彩蛋哦)

-你可以碰我,但是绝对不可以碰我的白颜料

-为什么?

-你动的哪是白颜料,是我的lamer。

lamer

maer

aer

er

r…

白色之所以这么珍贵,大概可能也许是因为跟它曾经是英格兰女王的贵妇化妆品有关,据记载,铅白是最早的人工制成颜料之一,也成为欧洲中世纪的女人的美白护肤品,但纯净的外面下,危险暗藏,由于铅白是由铅产生,所以含有剧毒,直到1916年第一个钛白粉工厂诞生,以其优异的性能代替了大多数白色颜料,铅白才退出市场…艺术史上,白色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纯净的角色,因为对于白色的过度追求,曾经发生过对艺术品破坏性的事件,艺术商人约瑟夫·杜维恩捐资修建了博物馆的展厅并说服员工刷白了埃尔金石雕,但刮磨雕塑外表面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允许,为了雕塑达到纯白这一目的,不惜导致艺术品原有的尺寸遭到破坏,尽管是几毫米的打磨,也损失了雕塑原有的曲线和韵味…

第五期,让我们看看我们眼中的“空无一物”的白色到底为什么能被艺术家一度创造成为价值连城的作品

ONE

01


把白色玩到登峰造极的罗伯特·莱曼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罗伯特·莱曼 ,无题 油画颜料、拉伸过的棉花、帆布 ,2011

眼前这幅像墙皮一样的油画,曾经的价格竟然达到了2000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

艺术家罗伯特·莱曼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像这样抽象单色画的创作。他不像亚伯斯那样研究色彩,也不像罗斯科的抽象那样耸动心神。作为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单纯考虑绘画并讲究作画过程,他曾说“我只是想要知道颜料、色彩或厚或薄刷在不同载体上是什么样子。”他的白色也不是平面化的单色,颜料本身不同的材料特性、不同的上色方式都影响画面。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罗伯特·莱曼《无题 # 1004》,1960-61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罗伯特·莱曼,系列#11 (白色) 油画颜料、帆布 ,2003

“白色比起红色、绿或蓝色更能让人专注在颜色和画面上,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从未思考过的事,你偶尔会听到人们说起绘画的一切可能性都已被探索过了,其实不然,画中仍大有可为。在某种意义上,绘画只是开始。”

看到这样的绘画不得不从白上加白的绘画说起,始于前苏联画家马列维奇,他画过一幅叫做白上加白的绘画,至上主义绘画的几何抽象性绝对是抽象主义绘画的先驱了,当然马列维奇并没有一直画这种白色的绘画,只是开了个头,但是这种白上加白的绘画,由马列维奇的晚辈——罗伯特·莱曼把这白上加白的绘画修炼到登峰造极。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比如这幅罗伯特·莱曼的绘画,从照片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白色而已,但固定画面的钉子实在画面上,还是在画面外,这对于罗伯特·莱曼来说,是个严重的问题,在画面外就改变了画面的外形,在画面内就改变了画的内容。

极少主义玩的是什么?就是一点点的变化。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罗伯特·莱曼,版本 VII 油画颜料、玻璃纤维、蜡纸 1991

他的画就是越看越觉得单纯,这种单纯会走向无限,一幅画走向纯粹,我们观众就能看到最简单的绘画,不需要考虑意味深长的题材内容,也不需要考虑他的风格了,我们只需要确认一件事:他画了哪里,哪里就是绘画。

细看这些笔触也没有什么“难度”。但这些笔触就是他的记号。

TWO

02

艺术家林寿宇的白色低限魅力

不仅国外的艺术家钟爱白色,同期国内艺术家林寿宇也是如此,林寿宇早期绘画源自中国山水泼墨概念,中国山水画即使一张画得再漂亮,留白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说大家对白的创作都是加法,那林寿宇对的白的创作就是在做减法。他的创作无具体形象,此后逐渐走向极简风格,「白色系列」为代表作,将形、色纯粹精炼到极致,他引述老子「五色令人盲」的说法,米罗亦曾称赞林寿宇:「他在白色的世界中,无人能及。」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现代画浮雕双联作》,林寿宇,1967-1968年 油彩 画布 铝

艺术家林寿宇服膺“减之又减,减无可减,以至于无”,根源自中国极简哲学内涵;“最复杂的,以最简单的来表现”独特又纯粹的绘画风格,千军横扫画坛。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流-2》林寿宇1959年 油彩 纸

他初期的创作,仍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馀韵,以中国山水的精神,有水墨滴流效果的“流系列”(1957-1959)来诠释,画中带有情绪、笔触、色彩等线索,属于“热抽象”。1958年也创作一批形容自然景象带有具象标题如“浪涛”、“拨云见日”、“日蚀”、“黑森林”等抽象画。但林寿宇说并不认为自己的创作是抽象画,讲求的是自然主义,后来可见的线索逐渐在画面里消融、简化,冷静、没有情绪,1960年代他朝向几何线条或形状的“冷抽象”发展,其“白色系列”将白色的层次精準铺陈、气质凝练。林寿宇曾说“白色本身即有许多色彩,其浓、淡、轻、重、透明、半透明……使白与白之间构成了许多形状与形状,空间与空间的玄奇奥妙!”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四》,林寿宇,1968 年 油彩 铝片 画布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1959 年11 月23 日》 林寿宇 1959年 油彩 画布

林寿宇的白色系列在于东方冥想的概念,表达老莊思想中“无”与“空灵”,《逍遥遊》的禅学空间,他为文人画中的留白赋予了后现代的意涵。他追求与创造最单纯绝对的形式,在看似简单的画面构成,潜藏着複杂的思考脉络。画面呈现着迷人甚至近乎永恒的冷静,时间凝结在其中。台湾画家莊普深受林寿宇的艺术启发,他说林寿宇的画面佈局宛 如巴哈的对位法,和谐且隽永。“白色画布上不同调性的白色横条巧妙的安排,令人屏气凝神,其永恒、没情绪、无止境、不生不死,颇有中国水墨禅宗的意境。”

THR

03


原研哉的《白》


即使你可能对艺术史上的白不是很了解,那么白色在设计上的体现你肯定不陌生,比如医院为什么使用白色,这个问题在原研哉的设计中会得到很好的回答。

如果说你不认识原研哉(KENYAHARA),但你一定知道,“MUJI”。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他是“MUJI”品牌的艺术灵魂。作为日本设计界“教父”级的人物,原研哉除了为“无印良品”所做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白》一书更被奉为设计界的“圣经”。其书装帧素简,仅有的几幅黑白插图附在篇末,与目前出版界流行的全彩插图做法正好相反,但是,它居然也能如此热销,个中原因值得细究。

《白》只有一个主题“白”,这在我们看来寥寥数语就能说尽的问题,却被原研哉演绎成一部著作,原研哉认为以美学的结构来理解,从四个方面展现“白”的“日本特质”:

首先,原研哉认为,日本的颜色观倾向于将颜色视为一种综合了触觉甚至味觉的综合感觉,而不单单是视觉的感受。“它们携带着多种多样的联想,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一种感知事物的方式

原研哉设计工作室为一家妇产科医院——日本梅田医院做导视设计,此导视识别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标识本身都是布做的。传达一种柔和的感觉,给人以心理的安慰。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梅田病院》,1998, Kenya Hara

同样理念体现在这款包装袋原研哉专为皮埃尔·爱马的代表作“伊斯巴翁(Ispahan)”而设计,特点体现在完整的光滑曲线造型以及细腻的白色质感,用纸浆制作颇显性感和丰满,让人感到柔和被保护。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皮埃尔·爱马(Pierre Herme)包装 ,2014,KenyaHara

其次,“白”的本质是创造。原研哉提倡的设计是对人类追求物体本身美好的一次回归,他告诉我们:设计的核心是回到原点,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無何有》,2000,KenyaHara

再次,对“白”的审美。原研哉认为,“白”中有“空”,“空”包含着很大的能量,它是注定要被填满的。


为什么不能挖美术生的白颜料?


◇ 《白汤吞》,2014, KenyaHara

最后,“白”的实现。原研哉认为,实现“白”有两个要点:第一,从创作的过程来看,“白”是保持事物本来面貌的清理和打磨的方式实现自然之美。第二,从创作的心理来看。我们如何发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关键在于要“回到我们所获知识的源头,让我们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时候,白“作为从我们所建立的只是世界脱离出去的新鲜信息”,才能涌现出来…


想知道铅白到底有多毒?据说,英格兰女王.真.粉底爱好者.伊丽莎白一世,不仅是女王,还是16世纪的大师级化妆达人。化妆成“假白”的一张脸几乎是她的标志,日日如此,还没过古稀之年就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