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南門口是長沙人的南門口,儘管在外地人看來,它是那麼普通,但就像從農村出來的人,回憶家鄉那條小河一樣,那是獨一無二的一條河。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南門口從城外集市發展到城市的“新市場”,再到如今市中心的夜宵勝地,它濃縮了這個城市一百多年的興衰沉浮。不管是否生活在南門口,長沙人,對南門口都有獨特的記憶。

南門外的“草根”創業地


明清時期,長沙城“老九門”形成,“南門口”因為在南門黃道門之外得名,那時城外還有護城河,河上有金雞橋。

到了清末,南門口已經是人流洶湧、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的地方。當時在長沙做地理教員的王達就在《善化地理教程》中寫道,善化縣治人口十萬,貿易極發達,尤以南門外和小西門最興盛。但與今天人們的印象相反,那時南門口城內商業並不發達。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長沙老地圖中的老九門


行商坐賈看中了這裡。1837年,長沙東鄉佃農雷文榜到城內投靠親戚學做瓦貨店生意,他身上沒有本錢,租不起市內任何門面,只好在南門口外用瓦缸圍起圍牆,搭個棚子,夜裡就睡在瓦缸中。這就是老長沙赫赫有名的“雷同茂”瓦貨店的創始。

1864年,一個叫魏鶴林的商人在南門口外碼頭創辦了“魏茂隆”醬園,這家當時並不出名的小作坊幾易其主,到1887年由張子林經營,改為“德茂隆”。

進入民國時期,張家族人張炳生在軍閥賀耀組部下任軍需處長,他資助了“德茂隆”,使這家作坊迅速擴大,先後開設48個支店。1921年張子林病死,德茂隆被旗下一個支店經理謝菊生接手,主營醬園,兼營酒、香乾、麻油、豆豉等6個作坊。

“南門到北門,七里又三分”,長沙古城是一個很小的城。南門口,伴隨著這些草根的創業,開啟了它自己的時代。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德茂隆醬園


除了“雷同茂”瓦貨店和“魏茂隆”醬園,晚清民國時期,“黃春和米粉店”、“週記結麻花”、“德園包子鋪”等諸多老字號也在這裡生根發芽。

20世紀的都市文明來到了南門口


進入民國,古老的城牆漸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拆除城牆,一次次提上日程。1923-1924年,長沙在一年時間內,拆除了幾乎全部城牆。這對古城是一個損失,對南門口,卻是一次巨大的機遇。

城牆拆除後,南門口內外連成一片。1925年形成"南門口新市場",狹窄的馬路兩旁,以古董珠寶店為多。雖然比不上司門口、紅牌樓一帶的“李文玉”金號等長沙珠寶業大鱷,南門口卻也是長沙珠寶業一方“重鎮”了。

1925年10月7日的長沙《大公報》上,曾這樣描述南門口:

南門口新市場,行旅便利,黃黑包車,往來如織,還有鐵路鐵車,可以運土,具備新世紀之交通……市場以古董珠寶店為多,逼列馬路兩旁,十七世紀之衣裳,十五六世紀之鐵釘琉璃瓶等,羅列縱橫,燦然皆備;油炸豆腐鋪,煙霧沖天,香聞數里,為兜攬顧客之大王……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1925年12月31日長沙《大公報》第一版“李文玉金號”廣告

說書場裡,常圍聚數百人,“欲求一插針地亦良不易得”;天津野梨成堆拍賣,聞說“其味殊美”;早晨更為熱鬧,南門口菜市場就在此時形成,“菜傭鹹多來此趕市”,“插右”、“搬梢”之聲,晝夜不絕;初開的市場,還沒有行政官署,“酷似無政府國家”,“土產阿三”在這裡以舊式銅幣做交易。

而市中往來人物,雖然“衣服僅足蔽體”,卻喜歡高談“平民主義”,還說不到一百年,將實現“共產主義”。南門口趕上了一個新潮湧動的時代。

“雷同茂”的第五代傳人雷韻伯,這時已成為長沙瓦貨店的翹楚。正如任大猛在《南門口“草根美食”溯源:雷茂同和口味蝦》一文中所述,不管是高級酒樓玉樓東、瀟湘,還說中低檔的德園、李子泉飯鋪、石三勝飯鋪等,都到雷同茂訂購蒸菜所用的大扣缽和裝飯的小蒸缽。

拆除城門,有了大片空地,雷韻伯以3600大洋,購得南門口西北角大片地皮,在1933年翻新建起高大的新門面。那是三層的高大樓房,屋頂全部蓋上青筒釉瓦,成為南門口的標誌性建築。圍觀的人指著“雷同茂”屋頂說,這麼寬敞的屋頂簡直可以“跑得馬”。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南門口菜市場


到1937年,隨著街道的拓寬和管理的加強,南門口的“無政府”狀態得到了改變。當時的《力報》就這樣寫道:

如今的南門口,變成了左右兩條寬廣的馬路,縱行人如何多,也不感覺到一點擁擠。並且,上下又做了兩個指揮台,站著幾位警察先生,不斷的指揮來往行人與車馬,這象徵了20世紀都市文明的進步。


20世紀的都市文明,也來到了南門口。只是,不文明與無序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隨著南門口、瀏城橋、小吳門等處都開了菜市場,一些菜販就開始結成幫派,互相搶生意,以至於發生械鬥。小吳門與瀏城橋菜販結成一派,共同對付南門口菜販。

每當菜農用船運菜來省城時,小吳門菜販就派人到離城五六里的地方,攔下船隻,將整個船上的菜全部要下,押到他們指定的碼頭。“由是械鬥迭起,已非一次。”

60年代南門口的時代鉅變


“長沙有個南門口,一講大家都清楚……前面汽車壓死噠狗,後背又喊抓扒手……”

“我兩雜眼睛只顧的看,冇留神後腦殼就挨噶一棒。回頭一看是警兵,他說我港話不小心。我港我是鄉里的客,城裡的規矩不曉得。噶句話就冇港的好,羅霍就踢的我滿街跑……”

1963年李子科創作的快板《新舊南門口》和細時候人們常唸叨的段子,讓人記住鬧哄哄、新舊社會對比鮮明的南門口。時代的鉅變,不僅僅表現在南門口的馬路上,還表現在每個店鋪的櫃檯、每個人的臉上。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20世紀50、60年代的南門口

曾經輝煌一時的各類私營店鋪,大多因公私合營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各類國營或集體商店,偶爾也有一些老字號“倖存”。鄭壽山在《南門口風情錄》一文中回憶道:

南門口百貨商店是長沙四大國營百貨商店之一,商品齊全;“國風”南貨食品店,經營南方特有的土產食品;“南北特產食品店”,則以經營省內外特產為主,它最大的好處是,你能在這裡買到一般市場上見不到的南京板鴨和鹽水鴨、安慶糟魚、金華火腿、上海松子糖和醬油瓜子等,當然,這些也不常有,缺貨,是哪個年代商店普遍的狀態。


國營大慶飯店的醬汁肘子、梅菜扣肉和五香粉蒸肉做的很好,不少市民逢年過節去買回成品菜餚擺上自家的餐桌。德茂隆醬園繼續存在,自1945年開始,它就以香乾子為主打,兼營醬料、什錦菜 、豆辣丁、腐乳等。它花色繁多的醬菜豆製品,倍受一代又一代長沙人的喜愛。

“雷同茂瓦缸店”,這時有了大小規格的蒸缽砂爐鍋和水缸。那時人們買不起各種鋼製品的炊具,價格適中的陶製品,是家庭主婦的首選。自來水也沒有通到每家每戶,那時的長沙,就像農村一樣,很多家庭備有水缸。只不過,農民是從水塘、小河或水井裡挑水,而城裡人從定點的自來水站挑水。

學院街的“文化電影院”和新興路的“勞動劇院”是那時南門口最主要的文化消費場所。在那個文化並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所能看到的電影,只能是清一色的革命戰爭主旋律題材,後來甚至變成了反覆輪放的“樣板戲”,以至於幾乎人人能記住其中的橋段,能背下它們的臺詞。但這一切不影響人們對它的熱情。匱乏的年代,熱情卻更容易產生。

南門口東側,這時成了廠區。留學英國的機械專家戴桂蕊,民國時期於此創辦正圓活塞環製造廠,到了1960年代,它變成了長沙市屬企業正圓動力配件廠,它生產的汽車活塞產品品種、規格均居全國首位,成為中國最大活塞環、活塞配件廠。滾鐵環,是那時兒童們喜愛的遊戲,住在南門口的孩子,鐵環也基本來自正圓廠。這個廠後來遷至郊區樹木嶺,改名“長沙內燃機配件廠”。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1963年時的長沙南門口 圖/陳先樞


那個時代,街上汽車稀少,警察還穿著白色制服。自行車是人們家裡的三大件之一,鳳凰、永久、飛鴿則是自行車三大品牌,如同今天的靚車一樣,是那時年輕人的追求。人們戲謔滿哥自行車後座上載著妹子,編成段子:“南門口,真有味,一部單車共兩位,公雞搭母雞,母雞笑嘻嘻......”

南門口的夜宵和“江湖”


1980年代,南門口又領先長沙市,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街邊出現一些個體魚肉蔬菜攤點,許多年見不到的桂魚、鯿魚、鮮肉、冬筍,擺在那裡非常搶眼,這些是國營店所沒有的食品。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南門口久違的小菜販,再次出現在路邊。兩三百個攤位,只相當於如今一箇中等菜市場,卻足以證明,人們久以壓抑的需求,在旺盛的爆發。

一群邵陽商人,在緊挨南門口的晏家塘,建起了日用百貨小商品市場,還帶動了相鄰的大、小古道巷箱包市場的形成。

80年代後期,一個叫龔二毛的女人創辦了長沙最早一家成規模的夜宵店,以其風味獨具的口味蝦、口味蟹吸引八方食客。後來,人們反而把她的本名遺忘,而只記住了她的店名——四娭毑。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1999年,四娭毑從南門口做完夜市,運著大煤爐,踩著三輪車,收攤回青山祠的家中,結果天雨路滑,在下坡時,左腿摔斷。半年後,腿沒有好,她就拄著雙柺上灶下廚房。當時就有食客和街坊,發自內心地歡呼:“‘四娭毑’又回來了。”

四娭毑之後,五娭毑臭豆腐、鄒記老涼麵、雨廠坪燒烤牛肉串等如今名聲在外的南門口夜宵店,一個個崛起,南門口的夜宵“江湖”由此確立。

南門口是真的有它的“江湖”時代的。“馬桶”在《長沙黑道,一個墮落的江湖》一文中敘述道: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沙有一批叱吒風雲的黑道頭目,在民間有很多個關於他們的版本——“長沙十大黑幫頭目”“長沙四大‘草’”等等。這些人有個共同的外號,叫“名聲哥哥”。那時候,這些社會流子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偷扒搶劫,道上把偷錢叫作“當鉗工”“開天窗”。還有一些人在街頭擺攤搞詐騙,比如“紅藍鉛筆”“花姑娘”(三張撲克牌的遊戲)之類的賭錢的騙局。


長沙有三個流子集中的地方,南邊有兩個,分別是瀏城橋和南門口,北邊只有北正街,都是以茶館為據點。80年代的南門口,是長沙古惑仔們經常火併的地方,可謂“腥風血雨”,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打打殺殺。

長沙南門口的百年江湖

影視劇中的古惑仔

進入90年代,他們似乎餘威仍在,此後,就由於國家的嚴打和社會的分化,日漸凋零。如今,他們只能過著“老炮兒”的生活,或者,連這個生活也過不得。

“三年出一個秀才,十年不一定出一個江湖”,有外地客評議道,“南門口就是一個‘江湖’,在這裡能找到湖南最市俗、最市井、最市儈、最街坊、原汁原味的感覺。”

一百多年了,南門口早已改變了模樣,卻似乎什麼都沒變。只要還有人在,它就是長沙的江湖。畢竟,人就是江湖。

*參考資料:1.鄭壽山《南門口風情錄》(瀟湘晨報,2017年6月18日);2.任大猛《南門口“草根美食”溯源:雷茂同和口味蝦》(長沙晚報,2016年6月19日);3.任大猛《南門口:好一個長沙夜宵江湖》(“大猛策湖南”,2018年1月19日);4.馬桶《長沙黑道,一個墮落的江湖》(“故事長沙”,2015年2月6日)。

END

  •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原創,作者 | 牧野,編輯 | 城小憶。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源於網絡。轉載授權請聯繫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