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九大丨 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五十四)

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

學習十九大丨 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五十四)

54、怎樣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ffl要意義。當前,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切實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使各民族更加自覺堅定地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維護國家統一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原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捍衛祖國統一、推動歷史進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不斷融合,由多元到一體、由鬆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格局。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識,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就會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千百年來,維護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託和道德情感,始終是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主流。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鑄牢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 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找準民族團結工作與各族群眾的心理契合點、情感共鳴點、利益結合點,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氣圍,才能使56個民族始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才能使我國各民族永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第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願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需要中華民族的每一位成員都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黨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僅要如期實現,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個都不能少。“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黨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讓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進對新時代我們党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這“四個偉大”的認同,需要進一步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學習十九大丨 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五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