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歡喜有人愁,成品房又要改毛坯?

有人歡喜有人愁,成品房又要改毛坯?

今天,嬤嬤實現之前的承諾,要和你們聊聊成品房。

是的,正當老百姓剛剛轉變思想觀念,準備死心塌地接受成品房時,忽又謠言四起,說是要取消成品房,重回毛坯時代?

我們常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房地產自上個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發展至今已有20餘載,咋個還走起了回頭路?

究竟是遇到了什麼無法解決的重大問題,還是患得患失的感冒打噴嚏?

下面嬤嬤就簡單分析一下,看看成品房到底是得了不治之症,還是偶然傷風感冒,服一劑“規範行業、加強監管”的板藍根就能痊癒呢?

1

能否滿足業主日常居住功能?

在功能設計方面,眾多品牌開發商如萬科、恆大、碧桂園等房企都有非常完善的裝修設計標準和體系,大到功能佈局、小到開關的設置都有非常全面細緻的考慮,比如玄關的佈局、插座的高度、水槽的設計等,最大程度上儘可能的便利業主日常的使用。

2

能否滿足業主的個性化需求?

所謂成品房交付,也就是批量裝修。

一套房子一個裝修標準就不能稱之為是批量了,所以即便開發商可以提供幾種裝修套餐供業主選擇,包括風格、色調等,仍然不可能滿足每一位業主的偏好。

但是對於普通住宅來講,最重要的是先滿足功能需求,其次才是個性化需求,而個人喜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過交房後的傢俱和軟裝佈置來滿足或者說彌補的。

3

裝修成本是否有優勢?

毫無疑問,批量生產和批量採購一定比個性化定製和零售更有價格優勢。

不要考慮開發商也要賺裝修利潤,要知道裝修公司也不是做慈善的,人家付出勞動賺取合理利潤實屬應當。但因為材料是批量採購的,工地是批量監管的,成本自然會比單獨裝修要低得多。

4

裝修質量及售後是否有保障?

做生意時常有“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的說法,要知道,開發商可是甲方大大,同等質量下價格必然最優,同等價格下質量必然最優。

而且,預留質保金也是合同的常規條款。質保期內任何問題直接找物業(開發商),自然會有人來幫你解決。

但是,個人採購材料就不一定了。個人採購,價格高低全憑你的砍價能力,質量好壞取決於你的火眼金睛,裝修完一年半載你要維修,裝修公司或許還會上門糊弄你一下,時間久了說不定公司都解散了,你找誰去?

這樣看來,成品房優勢如此明顯,那前陣子各大樓盤業主“拉橫幅”“請願”維權又是為何?

一、面積計算標準不統一

業主普遍認為,公共部分既然是開發商裝修,所以裝修面積應該只計算套內面積,應該是建築面積減去公攤面積。

而開發商則是按照一套房子的裝修總價款來計算的。其實裝修面積通行的計算方法是按房屋牆體的投影面積計算,跟我們通常所說的套內面積和建築面積均有區別。

二、價格和價值不符

有些開發商在銷售時宣稱的三四千的 “豪裝”,在交房時業主發現這其實就是千兒八百的“安居工程”。

“豪裝”變“安居工程”說白了就是合同約定不清晰,雙方理解出現偏差和分歧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開發商以次充好或者消費者故意訛詐行為。

其實,只要合同上約定清楚,樣板間展示明白,有據可查,有標準可對比,自然就沒有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糾紛了。

殊不知,人類社會之所以能不斷進步,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經歷了偉大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從手工作坊到蒸汽時代,從蒸汽時代到工業革命,從工業革命到科技革命,這是推動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動力,斷然沒有重回手工作坊的道理。

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經濟學教授指出,無論行業規範是否建立,監管制度是否完善,成品房交付必然是大勢所趨,行業不規範,我們可以逐步建立標準,監管制度不完善,我們可以查漏補缺,斷然不可能因噎廢食,反而要重回毛坯房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