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话|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电影《渔光曲》,主题曲传唱至今

《渔光曲》是1934年的一部电影,在1935年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因此,它成为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中国电影,名垂影史。

电影史话|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电影《渔光曲》,主题曲传唱至今

1934年的中国风雨飘摇,国民政府的统治不仅没带来民族家国的富强,反而日渐衰弱腐败。文艺作品成为时人诉说苦闷排解忧愁的手段。后人也得以依靠文字和光影去了解那个时代。

当时的中国电影大本营在上海。上海各色大小电影公司拍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电影。《渔光曲》就是典型代表。

《渔光曲》的故事颇有鲁迅小说的神韵。

它通过渔民徐福一家曲折凄惨的命运把时代的痼疾与底层人民的挣扎巧妙地反映与批评。

电影史话|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电影《渔光曲》,主题曲传唱至今

徐福家境贫寒,日子毫无生气,有一儿一女,分别叫小猴、小猫。这样的名字比《故乡》里的闰土还不如,可这就是现实,穷人家识字不多或者干脆是文盲,如何给孩子起儒雅的名字呢。

小猴、小猫还有少爷子英三人从小一起长大,但出身左右着三人的未来。子英长大后被送到应该留学学习渔业,父亲过世的小猴、小猫只得到上海投靠舅舅。

在上海他们在街头卖唱,卖东西,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上海没有给他们任何翻身的机会。二人与回国的子英相遇,在种种不幸后,三人回到了乡下捕鱼。

电影结尾定格在海上,小猫童年喜欢唱的《渔光曲》再次响起。时代交替,命运轮回,不变的只有这首《渔光曲》。

电影史话|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电影《渔光曲》,主题曲传唱至今

虽然是一部半默片,但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极强。据说曾经连映84天,比如今许多电影一个月至多两个月的放映生命长多了。它还是三十年代的票房冠军。

如果把它放到现在,能够得到共鸣的人很少,因为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但它的的确确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痛点,只有关注现实、悲悯大众的主创才能选择和拍好这样的题材。

它好似鲁迅小说的电影化,一个残酷悲哀的中国在光影流转间跃然眼前。

本片的主题曲《渔光曲》传唱至今,宋祖英、关牧村等数十位歌手都演唱过,不妨在它婉转悠长的旋律中想象先辈们走过的时代与民族大起大落的历史。

电影史话|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电影《渔光曲》,主题曲传唱至今

文化和艺术能超越时代,电影是这一两百年来最贴近大众的艺术,感谢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