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呼唤诚信文化

晋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晋商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在中国金融界开创了心的天地。为什么晋商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那就是他们背后的隐藏的深厚的晋商精神、晋商文化。而这种文化的灵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不虚伪欺诈。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而见利忘义历来为人们所不齿。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诚待人、以诚行事、以诚立信是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把做人的道理放大,诚信也是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原则。

提倡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的主要道德支柱之一,因为契约经济没有诚信寸步难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变成商品,要在市场上推销出去,靠的是质量;一个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赢得广泛的客户认可,靠的是上乘服务,靠的是信誉。消费者是可以用脚投票的,只有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能在消费者群体中竖立起口碑。一个讲究诚信的企业是十分重视履行合同、遵守信约的;没有诚信的企业没有人愿意和它打交道,这样在市场竞争中它就站不稳脚跟,就会被社会淘汰。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违反诚信、见利忘义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社会进步了,经济上去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人们在物质财富上富有了,但是诚信度却下降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

在实际生活中,诚信危机正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各个方面蔓延,甚至渗入到人的心理意识,使人们相互猜忌、防范、以邻为壑、甚至相互敌视,社会陷入“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造假是真的”恐慌之中。有人迷惘,有人贪婪,有人虚伪,有人沉沦。一些人经不起考验,原本坦诚纯净的心理天平开始倾斜。在这些人眼里,“诚实”只是窝囊的别名,“正派”只是无能的表现,而“奉献”则是傻瓜的事情。真诚待人,实在做事,敬业勤奋,被看作缺心眼、傻帽、窝囊废,坦诚实在的人被看作是不识时务,甚至遭到打击。

今天,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我们再一次呼唤真诚,呼唤守信,呼唤诚信经商,诚信创业。

我们要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新型人际关系,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赤诚,用实际行动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企业的价值。大力加强诚信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必须将诚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诚信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大力宣传提倡诚实守信,反对见利忘义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讲诚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并广泛地进行诚实信用制度的宣传和揭示破坏诚信制度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使诚信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义利观、荣辱观。

总之,诚信不只是道德问题、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在社会大变革年代,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惟有坚持诚实,才能以不变而应万变。坚持诚实,就是守住本分;坚持诚实,就是守住灵魂;坚持诚实,就能把握自己。诚实,是人的最大保护伞,最有力的护身符。诚信根本上依靠的是内在动力的发挥,在于履行诚信的要求,不只是出于获利,更多是出于道德责任,而诚信影响到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重塑诚信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正因为此,我们才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人都能够付出一份能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大厦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的诚信世界就会尽快地建立起来。

“315”:呼唤诚信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