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7年已过故乡已有改观,她在慢慢生长

最近看了一本南开大学熊培云教授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说看了,其实只是看了一部分,关于农村古树被卖到城市做绿化树的一部分,笔者对于乡村题材的书籍是特别感兴趣,再加上熊培云是江西九江人,离笔者的老家也并不遥远,更加显得亲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成书于2011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但是,他描述的乡村中很多生活,犹如发生在笔者的周围一样,他对于中国乡村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其实焦波也做过一部记实片,《乡村里的中国》,两个人都想管中窥豹,焦波描述的是鲁中的一个小山村,而熊培云记录是江西九江的一个小山村。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7年已过故乡已有改观,她在慢慢生长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7年已过故乡已有改观,她在慢慢生长


关于乡村老树被内外勾结卖到城市中做绿化树,这种现象,在前几年的江西,确实是很多村庄都经历过。只不过这些老树的用途可能有些不同,有的是卖去做绿化树,而有的是被卖去做家具。焦波的电影中,同样是有过一段这样的镜头,乡村中的古树被树贩子卖掉了。说明这种现象,不但江西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熊培云在里面描述了一个村民口里说出的道理,“我自己站出来反对,那就是我和村长结私怨,而村长卖数,并不是和我一个人结私怨”。这个道理很好的诠释了乡村中的很多让人反感的事情,却没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

熊培云深爱他的老家,对于老家的很多描述,有时候让人感觉痛心,有时候又感慨万千,但是,他的任何描述,其实都充斥着对于老家的热爱。异乡游子,读他的书,有些沉重,但是,时间过去了7年,乡村中今日的很多现象,也有改观。可能有时候我们感觉故乡在沦陷,但是,故乡在悄无声息的发展,这一点,不能否认。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7年已过故乡已有改观,她在慢慢生长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7年已过故乡已有改观,她在慢慢生长


​笔者的老家离熊培云教授家并不遥远,甚至有很多风俗都相近。这些年,老家的快速发展,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江西是一个重要的劳务输出省份,这也决定了她的很多经济来源,要依靠外出务工人员。今日的老家,家家户户都起了小洋楼,那些起不起小洋楼的农户,政府也在着力扶贫,今天,住瓦房的人家已经很少了。乡村中拥有小汽车的人家也越来越多,有些村庄上,已经达到了每户人家都拥有私家车的水平,有的人家,甚至拥有了两三部小汽车。前些年,有些人家热衷于县城买房,这几年,去县城买房的年轻人也多,但是,很多人,他们并不会把自己的户口移民到县城去,也说明了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认可。现在很多村庄用的都是自来水,电力方面,农网改造基本上完成了,现在农村停电的概率,已经很低。物质方面,村民手中能用的余钱也越来越多,物质条件,应该说比过往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只是,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留在乡村中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在精神方面,可能过的不是那么充实。小孩教育方面,去县城读书的小孩越来越多,虽然说明了村民对于教育的重视,但也间接的反应了乡村还需要更好的教育条件。

熊培云说的:“我看到乡村在沦陷,也看到乡村在生长”,他书中担忧的一些乡村问题,有些继续存在,但是有一些也得以解决。7年过去了,我想,熊培云教授,可能对于过往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慢慢的得到了释怀。但是,作为中国的公知,他深入乡村,写下这些问题和思考,也是有必要的,他唤起了很多人的乡愁,也让我们在城市生活的忙忙碌碌中,也花一些心思去回味,去感受,去思考我们的乡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