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羣南寧人在泥里「爬」了8個小時

2018年7月26日中午1點(老撾時間12點),2018“南寧渠道 絲路交響”大型跨國採訪行動採訪團抵達老撾萬象永珍機場,在接下來的採訪活動中,攝製組艱苦跋涉,終於拍到了需要的鏡頭。

下面這篇《八小時與十分鐘》文章,是記者邵海洋的手記與感悟,一起來分享這份工作上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八小時與十分鐘

“八小時與十分鐘”,什麼意思呢?就是八個小時的艱苦跋涉,只為十分鐘的鏡頭。這也是我們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常態,而我們這十分鐘的鏡頭拍攝的就是這棵千年古茶樹。這是一棵樹齡在1000年左右的古茶樹,它生長在老撾川壙省蒙別縣海拔2000多米的熱帶雨林中。

而故事的主角就是發現和保護這些古茶樹的中國人,也是我們的採訪對象和嚮導,已經66歲的周錦福老先生,一個在老撾從事千年古茶樹開發保護的南寧人。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為尋訪千年古茶樹,我們的交通工具的變換最是神奇。從萬象去到川壙省是搖搖晃晃的螺旋槳飛機,到了當地是小巴車,因為是雨季,原本不到兩米的小溪暴漲成近八米寬的河,水流湍急,為了闖過暴漲的河水,小巴換成了皮卡車。

為了能順利上山,我們的交通工具再次換成了爬山神器——拖拉機,而為了平衡車身,防止翻車,拖拉機的前後還都必須坐人。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在數次上車、下車、推車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原始叢林的邊緣,接下來的路連拖拉機也表示無能為力,那就只能依靠我們的雙腿了。

在雨林當中跋涉,霧氣很重,宛如仙境,但是雨季的原始叢林才不會讓你心曠神怡呢,從多雲再到大霧,還有時不時的陣雨,讓你應接不暇。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木棍柺杖,就成了隊員們的標配,我們腳下是幾乎稱不上路的羊腸小徑,腐葉和泥水充分混合,誰也不知道下一腳會踩到什麼東西,因為行進速度不一,整個隊伍被分割成三段,在深山中手機信號是不用想了,通信基本靠吼,為了定位,只有不斷的呼喊、長嘯才能勉強保持聯繫。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這次探爬山的三大神器,拖拉機、木棍柺杖。還有一樣就是,我們身上的穿著的這些塑料袋雨衣了。因為海拔高,溫度下降快,加上時不時的下雨,身上的衣服在爬山時幹了溼,溼了又幹,我們的身體極其容易快速失溫,甚至會因為失溫出現生命危險。所以這種塑料袋雨衣就是個保溫的土方法,用刀子割開3個口,套在身上,保溫保暖效果很好。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艱難步行了近2個小時後,我們才看見了剛才ppt當中的開頭的那棵千年古茶樹。進山出山8個多小時,因為天氣和亮度的問題,我們的拍攝時間只有十多分鐘。

當我們回程時,天已經完全黑了,這時候終於體會到了那句老話,上山容易下山難,為了給大傢伙壯膽、增加信心,大家還輪番唱著山歌,喊著號子,在下山途中有隊員親眼看到了野生豹貓,甚至大家都聽見了老虎的咆哮聲,保護我們的老撾老鄉也緊張地端緊了手裡的槍,慶幸的是,我們一路有驚無險,平安走出了密林。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對小夥伴們來說,這一天彷彿是走了一個世紀,但大家的敬業精神讓我非常感動,為了搶在天黑前要到鏡頭,不顧高海拔拼命往前跑的小衛哥,作為領隊和旗幟始終走在前面的韋茵部長,被竹子扎、被螞蝗啃了好幾口,還輪番和龍哥換著扛設備的權哥等等。

都說新聞人,腳下沾有多少泥土,筆下就有多少真情。很榮幸我也是這樣優秀和堅強的新聞團隊中的一員。

而在進山出山的8個多小時裡,我也越發敬佩和感謝我們的採訪對象,已經66歲的周錦福老爺子。

因為嗜茶如命,十二年前,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紐帶,他與老撾的古茶樹結緣,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他用雙腿丈量了老撾9個省的大小山林,發現和保護了現存的4個古茶樹集中分佈區,其中樹齡最小的300多年,最大的1370年。

而通過保護性的開發,他不僅讓這些古茶樹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和價值,也讓茶樹分佈區的老撾群眾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通過收購茶葉、培訓製茶、採茶、維護茶樹的技術,當地居民的收入翻了十多倍。

為了找1棵千年古樹,一群南寧人在泥裡“爬”了8個小時

異國他鄉、暮年創業,從周錦福老爺子身上傳遞出來的堅韌和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深深激勵著我們。而小夥伴們歷經八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只為了十多分鐘的鏡頭的敬業精神,也已經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

現在,大家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叫做老撾泰國探險隊了吧? 我也很高興能把我們的努力和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