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2018年7月26日中午1点(老挝时间12点),2018“南宁渠道 丝路交响”大型跨国采访行动采访团抵达老挝万象永珍机场,在接下来的采访活动中,摄制组艰苦跋涉,终于拍到了需要的镜头。

下面这篇《八小时与十分钟》文章,是记者邵海洋的手记与感悟,一起来分享这份工作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八小时与十分钟

“八小时与十分钟”,什么意思呢?就是八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只为十分钟的镜头。这也是我们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常态,而我们这十分钟的镜头拍摄的就是这棵千年古茶树。这是一棵树龄在1000年左右的古茶树,它生长在老挝川圹省蒙别县海拔2000多米的热带雨林中。

而故事的主角就是发现和保护这些古茶树的中国人,也是我们的采访对象和向导,已经66岁的周锦福老先生,一个在老挝从事千年古茶树开发保护的南宁人。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为寻访千年古茶树,我们的交通工具的变换最是神奇。从万象去到川圹省是摇摇晃晃的螺旋桨飞机,到了当地是小巴车,因为是雨季,原本不到两米的小溪暴涨成近八米宽的河,水流湍急,为了闯过暴涨的河水,小巴换成了皮卡车。

为了能顺利上山,我们的交通工具再次换成了爬山神器——拖拉机,而为了平衡车身,防止翻车,拖拉机的前后还都必须坐人。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在数次上车、下车、推车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原始丛林的边缘,接下来的路连拖拉机也表示无能为力,那就只能依靠我们的双腿了。

在雨林当中跋涉,雾气很重,宛如仙境,但是雨季的原始丛林才不会让你心旷神怡呢,从多云再到大雾,还有时不时的阵雨,让你应接不暇。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木棍拐杖,就成了队员们的标配,我们脚下是几乎称不上路的羊肠小径,腐叶和泥水充分混合,谁也不知道下一脚会踩到什么东西,因为行进速度不一,整个队伍被分割成三段,在深山中手机信号是不用想了,通信基本靠吼,为了定位,只有不断的呼喊、长啸才能勉强保持联系。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这次探爬山的三大神器,拖拉机、木棍拐杖。还有一样就是,我们身上的穿着的这些塑料袋雨衣了。因为海拔高,温度下降快,加上时不时的下雨,身上的衣服在爬山时干了湿,湿了又干,我们的身体极其容易快速失温,甚至会因为失温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这种塑料袋雨衣就是个保温的土方法,用刀子割开3个口,套在身上,保温保暖效果很好。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艰难步行了近2个小时后,我们才看见了刚才ppt当中的开头的那棵千年古茶树。进山出山8个多小时,因为天气和亮度的问题,我们的拍摄时间只有十多分钟。

当我们回程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这时候终于体会到了那句老话,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了给大家伙壮胆、增加信心,大家还轮番唱着山歌,喊着号子,在下山途中有队员亲眼看到了野生豹猫,甚至大家都听见了老虎的咆哮声,保护我们的老挝老乡也紧张地端紧了手里的枪,庆幸的是,我们一路有惊无险,平安走出了密林。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对小伙伴们来说,这一天仿佛是走了一个世纪,但大家的敬业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为了抢在天黑前要到镜头,不顾高海拔拼命往前跑的小卫哥,作为领队和旗帜始终走在前面的韦茵部长,被竹子扎、被蚂蝗啃了好几口,还轮番和龙哥换着扛设备的权哥等等。

都说新闻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很荣幸我也是这样优秀和坚强的新闻团队中的一员。

而在进山出山的8个多小时里,我也越发敬佩和感谢我们的采访对象,已经66岁的周锦福老爷子。

因为嗜茶如命,十二年前,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纽带,他与老挝的古茶树结缘,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他用双腿丈量了老挝9个省的大小山林,发现和保护了现存的4个古茶树集中分布区,其中树龄最小的300多年,最大的1370年。

而通过保护性的开发,他不仅让这些古茶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和价值,也让茶树分布区的老挝群众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通过收购茶叶、培训制茶、采茶、维护茶树的技术,当地居民的收入翻了十多倍。

为了找1棵千年古树,一群南宁人在泥里“爬”了8个小时

异国他乡、暮年创业,从周锦福老爷子身上传递出来的坚韧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深深激励着我们。而小伙伴们历经八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只为了十多分钟的镜头的敬业精神,也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叫做老挝泰国探险队了吧? 我也很高兴能把我们的努力和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