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必读(伤寒论部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0.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着,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