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和“青年服務國家”的號召,致力於“精準扶貧”“醫療扶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赤腳紅心”實踐隊圍繞“鄉村振興視角下家庭醫生對病貧群體的全過程作用及可行性優化的調查”展開了實踐活動。三個支隊共三十餘人分別於河南、山西和山東進行實踐調查。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實踐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對農村地區家庭醫生工作的觀察與輔助,跟隨家庭醫生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村貧困人口群體的上門隨訪。我們共在20餘個村落通過多渠道採集信息,對其家庭醫生和病貧群體的醫療狀況有了基本的瞭解。

在輔助環節,我們分別邀請到鄭州大學(醫學院)、山西醫科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的醫學生共同參加;大家相互交流,積極配合,齊心協力完成實踐。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在村衛生室,隊員們與家庭醫生進行交流,詢問了包括醫患關係、醫療條件、醫保政策等多個方面的醫療信息,積極觀察並記錄診所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交流中我們發現,現在很多人把醫生當作單純的服務行業,對醫生的付出“熟視無睹”。

棗村鄉袁醫生給我們講了他行醫的遭遇:去年冬天的深夜,醫生被某家男女主人一通電話叫醒,原來是家裡的孩子發燒了。他出診到病人家門口時,卻發現大門緊閉,打回電話才發現那對夫婦竟然還在睡覺。夫婦開了門後頭直接躺進了被窩,留醫生獨自給孩子看病。當醫生準備離開時,孩子的父母只對醫生說了一句話,不是“謝謝”,而是“把門給我們帶上”。

聽了這個故事,隊員們體會到了家庭醫生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工作的不易,也希望家庭醫生這個崗位能夠得到人們更多的重視。隊員們在跟隨家庭醫生隨訪的過程中也感觸頗深,一些病貧戶生活的艱辛程度遠遠超過隊員們的想象。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中陽支隊在枝柯鎮馬家峪村上門隨訪時,遇到了一位已是70歲高齡還患有冠心病的老爺爺,三個兒女有兩個已不在人世,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患有冠心病,本應該是享受天倫的年齡,卻承受著來自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疼痛。但好在這份疼痛因為家庭醫生的存在得到了緩解。

爺爺在談到家庭醫生時,情緒明顯變得好起來:“哎呀,咱這大夫可是負責著呢,來家裡又是檢查又是陪我聊天兒,有個啥事兒也總想著得去找他,跟自家人似的。”這一句“自家人”道出的無盡溫暖與感動,體現著鄉村家庭醫生對病貧群體最重大的意義——家人般的存在與呵護。

如家人般的呵護同樣也存在於陽穀支隊隨訪的高廟王村中,這裡的老兵一家由於種種原因,老兩口只能靠著低保金、軍人退休金以及老年人補助金與一個殘疾的兒子、兩個小孫子相依為命。他們的家庭醫生孫明奎時常會來家裡看看,老人們親切地喊孫大夫“小奎”。“這兩年小奎沒少往俺家跑,給俺們量血壓、測血糖,問問身體情況。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有了家庭醫生,俺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老兵爺爺年輕時曾是在祖國的東北戍守四年邊疆的“守門人”,如今退伍還鄉,像孫明奎大夫一樣堅守在基層醫療崗位上的千千萬萬個家庭醫生成為了他們健康的“守門人”。

經過調查與分析,令人欣慰的是,家庭醫生的簽約上門服務不論是對慢性病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是對老人的心理疏導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對在生活深淵中掙扎的人們都是莫大的慰藉。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家庭醫生普遍能夠認真負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簽約服務也落實得較為到位,尤其對病貧群體能夠經常上門隨訪;但同時,在鄉村地區他們的待遇與權益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和保障,在工作中仍需得到普通村民們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鄉村地區病貧群體的遭遇與希冀讓我們體會到健康對於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同時家庭醫生的堅守與擔當也激勵著我們青年大學生牢記使命,為“鄉村振興”“健康中國”貢獻力量,“赤腳紅心”實踐隊的腳步將永遠在路上。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用赤腳丈量視界,用紅心溫暖貧困

圖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赤腳紅心”實踐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