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9月過完,2018年也就過去了1/4,按照往年全國教師招聘考試的安排,例如山東是在3月份開始,那麼距離19年教師招聘考試還有6個月的時間。小編今天整理了19年招教必考的《心理學》學科思維導圖與易錯易混點解析,助你招教路上少走彎路!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錯易混點 意志的特徵

(1)以自覺目的為特徵的意志行動,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是人主現能動性的最突出表規,是意志的首要特徵。

(2)意志對活動有調節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動能按設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內部和外部的困難是意志行動最重要的特徵。

(4)意志行動以隨意動作為基礎。自動化的習慣性動作和意志行動的區別在於:習慣性動作可能是不隨意動作,而意志行動是隨意性的。

【錯因分析】意志行動的特徵中,自覺目的是首要特徵(記憶技巧:無論做什麼,首先要明確目標),克服內外部困難是意志行動的最重要特徵,這兩者要做好區分。

易錯點 能力測驗量表

最早的智力測驗是由法國心理學家比納和西蒙於1905年編制的,稱為比納一西蒙智力量表。他們提出用智力年齡來表示智力水平,簡稱智齡。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納量表,是由斯坦福大學的推孟對《納西—蒙量表》做了多次修訂而成。最早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它所反映的是智齡和實齡的關係。先使用比率智商,後改用離差智商。

【錯因分析】考生對能力測驗量表的種類及地位識記不清楚。

最早:比納西蒙智力、智齡

最著名:斯坦福一比納量表、最早用智商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易錯易混點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注:1.“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了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但需要的層次性並不是絕對的。

2.較低級層次的需要至少或者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會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

【錯因分析】考生關於需要層次理論的知識框架掌握不準確、不完整。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的是七種不同的需要由低到高的排列,並說明,缺失需要是個體生存必需的,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成長需要不是必需的,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是永遠得不到完全滿足的。


易錯易混點 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報考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和智力經驗亞理論。

智力成分亞理論認為,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三種過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元成分是用於計劃、控制和決策的高級執行過程;操作成分負責執行元成分的決策;知識獲得成分是指獲取和保存新信息的過程。

智力情境亞理論認為,智力是指獲得與情境擬合的心理活動。智力表現為目的地適應環境、塑造環境和選擇新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為情境智力。

智力經驗亞理論認為,智力包括:(1)處理新任務和新環境時所要求的能力;

(2)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

【錯因分析】本知識點不易理解,考生需要仔細揣摩每個智力成分的含義。關鍵詞對比如下: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易錯易混點 效度的種類

(1)內容效度:內容的效度就是測驗項目構成應測行為領域代表性樣本的程度。有一個相關概念叫表面效度,指的是從被試或非專業人員看來,測驗表面上看起來是否在有效地測驗著應測的東西。表面效度並不是真正的效度,表面效度高並不能保證測驗就是正確有效的。

(2)效標關聯效度:測驗預測個體在類似或某種特定情境下行為表現的有效性。

(3)結構效度:測驗測得心理學理論所定義的某一心理結構或者特質的程度。

【錯因分析】本知識點理解難度較大,考生需要從效度的細分來識記理解。內容效度是從內容方面來說明效度;校標關聯效度是找一個校標來說明效度;結構效度是從符合心理學理論上定義的心理結構或特質的角度說明效度。

19年招教備考|《心理學》思維導圖與易錯點解析(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