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江西,尋找非遺」家鄉的人戲和龍燈

家鄉是江西省泰和縣贛江邊上一個千年古村--江畔村,被讚譽為“廬陵文化古村”、“江南贛商第一村”和“五義之村”,江畔村有兩項淵源流長且遠近聞名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演人戲和搞龍燈,這是江畔村的千年傳統風俗,也是延續千年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遍江西,尋找非遺」家鄉的人戲和龍燈

江畔村龍燈

一、人戲

“人戲”就是舞臺劇,由真人表演,大概是為了和電影以示區別,家鄉就叫人戲。

演人戲要有戲臺,家鄉江畔村的戲臺為室內古戲臺,在“六合堂”內。“六合堂”本來是祠堂,但在我的印象中,它早沒有祠堂的功能了,沒有神臺和祭臺,反而有點像大禮堂,成為了江畔村的室內戲臺和室內電影院,是當年江畔村民集體娛樂活動的地方。

戲臺很大,在禮堂南面,為一個高臺,由木頭懸空搭建,上面鋪有實木地板,很結實。這個戲臺不僅江畔人在上面演,而且不時還有外面的劇團來江畔村,也在上面演出。

「走遍江西,尋找非遺」家鄉的人戲和龍燈

江畔村龍燈

江畔人演人戲的時候是最熱鬧的, 每次演出,江畔村都有一夥小孩子在禮堂裡追打嬉鬧,大家很是興奮,象過年一樣,膽大的還鑽到懸空的戲臺下面去,玩捉迷藏的遊戲,這真是孩子們的節日……

江畔人唱人戲,各種角色演員都是村民,吹拉彈唱伴奏也是村民,化妝舞美都是自己搞定,大家自編自導自演,除了穆桂英掛帥、三國演義和隋唐英雄傳裡的故事外,還編了很多現代故事,比如:《最美家庭》、《張三打工》、《清官海瑞》、《四世同堂》和《王小二過年》等,雖然都是業餘水平,語言也是江畔普通話,樂器也只有簡單的鑼、鼓、二胡、鈸和笛子,但村民喜歡看,經常會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

江畔人編的人戲不僅在自己村裡唱,還經常被邀請到別的村莊,進行來回巡演,深得廣大村民的喜愛。

江畔的人戲也產生一定的影響,以致縣採茶劇團要到江畔來挑選演員和樂器演奏者……

二、龍燈

龍燈是家鄉正月、元宵節的一項群眾性傳統民俗,江畔村的龍燈源遠流長,自古就有“浮潭龍燈冠泰和”的讚譽。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搞龍燈是江畔村祖輩相傳的一項喜慶娛樂活動,既慶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有“祈福消災”、“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寓意。

「走遍江西,尋找非遺」家鄉的人戲和龍燈

江畔村龍燈

江畔村的龍燈,古時用竹蔑紮成龍頭、龍身、龍尾,糊上色紙或絹布,貼上紙剪的龍鱗。用染紅的苧麻作龍鬚。以紅、黃布為龍脊,並將龍頭、多節龍身、龍尾連接起來,節與節之間留有適當距離,在布上畫出龍鱗。龍燈有7節、9節、11節或更長,紮好龍燈後,要舉行點睛開光儀式,請村中長輩點睛後,龍燈就算大功告成了,可以正式起龍了。

龍燈各節內點蠟燭或油燭鞭,晚上舞時,燈光閃爍,龍身生功,別有風采。龍燈的表演形式千姿百態,通常的套路有:蛟龍出水、上翻下滾、穿花纏繞、盤旋團轉、騰空飛躍、爭搶紅珠和蜷曲成團等。

「走遍江西,尋找非遺」家鄉的人戲和龍燈

江畔村龍燈

春節期間,龍燈先到祠堂賀年,再到村裡的曬場上當眾舞龍,龍燈在紅珠的引導下,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中,上下飛舞,四面翻滾,場面雄渾,氣氛熱烈。

傍晚,龍燈到村民家中賀喜,戶主燃放鞭炮接送,叫“接龍”,接龍過程中,龍燈要迎接到正屋,並向正屋神位賀喜,說幾句“喝彩”話,即唱幾句祝福讚詞。

江畔村的龍燈遠近聞名,不僅每家每戶都熱熱鬧鬧地接龍燈,江畔的龍燈隊還被邀請到四鄉村莊去表演。

龍燈作為村民祈求生活吉祥平安的象徵,使人們在繁忙、勞碌了一年之後的新春時節,受到一份愉悅和歡欣。

元宵節後,正月十六一大早,天剛矇矇亮,要把龍燈送到河邊,龍頭、龍身、龍尾的彩紙和外表裝飾撕下燒掉,將龍的骨架放在祠堂保存起來,待來年再重新糊裱,寓意為“年年新龍(興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