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像出版的興衰,看圖書出版的出路

曾幾何時,音像出版熱火朝天,可與圖書出版比肩前行。但短短十幾年過去了,曾經的繁榮已經不在,更多的是無奈離去。最近,每年都有音像出版社因經營癱瘓,最後只能註銷關門,且這一趨勢正在加速。許多音像社雖仍在堅持,但實際業務已然癱瘓。骨幹人員大量流失,經營業務快速萎縮,財務虧損日增。雖有些可以勉強靠國家項目和合作出版艱難度日,但也是飢一頓,飽一頓,前圖渺茫,不知時日還有幾何。

技術升級引爆消費升級,但出版人一直在原地轉圈

音像出版和圖書出版曾比肩前行,但在時代面前,在技術更替面前,在錯失了太多機會後,現在則陷入了絕境。從音像出版的身上,圖書出版可以借鑑到太多的經驗,如不仔細參照這面鏡子,那音像出版的今天,就是圖書出版的明天。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磁帶卡機開始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步入90年代,CD機、錄像機也開始普及。而後是VCD機、DVD機、MP3、電腦、手機、智能手機等的升級換代。每一次技術的更新換代,都伴隨著消費市場的消費升級。90年代唱片公司漸漸消失了,取代其位置的是更多的音像出版社。當時大家只看到音像產品的火爆,並沒有善加總結技術更替對產業顛覆性的影響。磁帶、光盤可以取代橡膠唱片,那未來會不會有新的技術可以取代磁帶、光盤。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技術普及所帶來的消費市場爆炸式增長中。

光盤取代了磁帶,隨後光盤技術也在不斷升級從CD升級到DVD。後來MP3出現了,但限於但當時的存儲技術和成本,MP3和光盤巧妙的結合,非但沒有搶了音像出版的飯碗,還讓音像出版達到了巔峰。但緊接著,存儲技術發展,成本大幅度降級,網速開始快速提升,播放媒體也越來越多樣。光盤的性價比開始急劇下降,最後徹底邊緣化。再後來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高速互聯網、移動網絡的普及,徹底結束了音像出版的時代。

這其中我們不難看出,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帶來了消費升級。每一次技術的更替,就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技術成本降低,讓電子設備價格直線下滑。社會各收入階層,都成了消費者,市場被爆炸式放大。但技術的更新換代也在逐步加速,並且與之前的技術呈現出本質的改變。CD技術升級到VCD、DVD、藍光等,其還是在光盤載體下的技術升級。但到了高速互聯網和移動網絡時代,就不需要這個載體,只需要播放設備自帶的存儲空間就可以實現應用。時至今日,網絡的發展讓影音的呈現手段更多元,更多彩。音頻以不大的流量可以時時下載收聽,幾十部幾百部影像作品可以存在手機內存裡。書可以聽,音像可以VR。技術讓消費者大開眼界,也讓消費市場快速改變。在面對這些改變時,音像出版顯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技術的腳步,結果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圖書出版雖然也在面臨著載體的多元化和部分被替代,但還沒有達到被徹底顛覆的程度。但如果還不改變,其命運也將步音像出版的後塵。

居安不思危,從輝煌到衰敗

記得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自己也是磁帶、CD的受眾。購買的磁帶、CD可以裝滿幾個大抽屜。那時青少年在流行音樂上的消費力是很強勁的,每個月買幾盒新磁帶,幾張新光盤並不鮮見。後來跑市場,聽客戶介紹在高速公路的休息區,音像店的生意格外火爆。跑長途的司機,很喜歡買用MP3壓縮的曲藝光盤。在長路漫漫百無聊賴之中,一張光盤可以存下幾十幾百部評書、曲藝,實在是路上解悶消遣的好用品。

記得那時候北京的大街小巷也是遍地音像店,家門口還有出租錄像帶的小店。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都漸漸地消失了。消費需求消失了,渠道自然也就萎縮了。渠道萎縮了,上游的生產企業自然也就衰敗了。圖書出版其實也在經歷這個階段,只是過程比音像出版稍微緩慢了一點,延遲了幾年。曾經大街小巷的各類書店消失了,流動的書攤消失了,租書的小鋪也消失了。城市只剩下一些大型書城,還有不以圖書為利潤來源的獨立書店。消費者也被電子閱讀、新媒體所分流。不過還好只是分流,紙媒載體的圖書,暫時還未被技術徹底顛覆。但這一過程的演進,已然讓圖書出版的黃金歲月不在。在單品銷量無法保障的環境下,提高產品品種成為擴大規模、利潤的一條出路,但這條路的負面作用也慢慢吞噬著行業自身。暢銷書的標準從年銷售百萬冊下降到幾十萬冊,從幾十萬冊下降到十萬冊,從十萬冊下降到五萬冊,三萬冊,一萬冊。如果再降那紙媒圖書還有多少存在的市場空間?從曾經遍地爆款的產品,到產品普遍都難以維持成本線的尷尬現狀,這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出版是做內容、做知識、做價值觀,一切載體不過是技術的投射

唱片也好,磁帶、光盤也好,一切都不過是內容的物質載體。消費者看的是內容,聽的是聲音,需要的是知識、是娛樂、是思想。而作為出版人的我們,既沒有抓住產品的內涵本質,也忽略了技術載體的更替。然後面對各種新媒體的崛起,出版漸漸淪為邊緣配角,或是IP的初級孵化器。就好比是初級農產品,礦產品的提供者,精煉和加工製造全部被新媒體所拿走,我們成了食物鏈的最底層。

在行業輝煌的時候,我們故步自封,只知享受市場帶來的財富,既沒有提升自我素養,也沒有對新技術進行投資開發。在行業衰敗的過程中,我們仍遲遲沒有察覺市場的流向。直到我們擱淺在荒島上,才發覺自己已經難覓生路。

現在的市場迎來了知識付費的時代,我們才發現我們沒有內容資源了。我們生產光盤的設備、組織流程都成了廢品。新媒體無數,從視頻網站到聽書App,對內容都如飢似渴,嗷嗷待哺。然後我們卻沒有內容可以提供了,只能望市場、望媒體而嘆氣。作者還有合作方還是那些人,只不過不和我們玩了,他們可以繞過我們把自己的內容提供給這些新媒體渠道變現。少了中間商賺差價,很多人還收益更高,活得更好了。面對內容枯竭,技術被淘汰,你不死亡,誰去?

音像出版還有沒有生路?我想是有的,但相信可以轉型的只是極少一部分。沒辦法,時間窗口已過,就算看到方向,能否到達彼岸,也主要靠運氣。如果做?從音像產品的生產者轉化為IP的經營者,策劃者。在現實環境中,傳統的娛樂文化業都受到新媒體的衝擊。各類作者、演藝者,大部分還做不到有獨立的團隊去運作,去包裝,去經營自己的內容資源,他們需要專業的團隊來運作。曾經的藝人經紀人,在媒體運作上並不專業。那出版業可否運用自己的專業策劃、製作能力來承擔下經紀人這一角色?從曾經的內容加工商變為IP經紀人?只有掌握了IP資源才有出路,只有讓IP資源無限增值才可以留住內容提供者。路一直就在哪裡,雖然充滿荊棘但總是條活路。只是太少人看到,更少人去走。留在原地只能消亡,前路再坎坷,走就是希望。

從音像出版的興衰,看圖書出版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