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宋祖」是否應該改成「唐祖宋宗」?

跳樑小醜CC


這個問題太好玩了,哈哈。

更有趣的是提問者還補充了一下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之間的功績,認為唐高祖和宋太宗比唐太宗和宋太祖的功績要大。這就充分說明了這麼幾點:

第一,提問者對古代帝王的“功績”,有著不太準確的認識;

第二,提問者對《沁園春 雪》的理解,存在著比較錯誤的理解;

第三,提問者對詞的格律,存在著空白的認知。

就簡單來說吧:

唐宗宋祖,首先是符合《沁園春》這個詞牌的格律,而唐祖宋宗,就完全不符合。《沁園春》的格律有不同的變體,這四個字的平仄劇有: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等不同的版本。但是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第二、四個字分別是平、仄,是完全沒有變化的。宗是平聲,祖是入聲,入聲是仄聲的一種,現代漢語裡已經沒有了。而如果你把祖、宗兩個字倒過來,格律是完全錯誤的。

再進一步看:《沁園春 雪》的這一句是要說什麼?是要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很牛嗎?不是的!作者的意思恰恰相反,作者是說,這舉例的五個皇帝,都是隻有武功,沒有文采,是在俯視他們而不是推崇他們。而且,這是詩歌的語言,這裡舉的五個皇帝,是泛指歷史上那些只有武功缺乏文采的皇帝,如果有人在這個地方糾結這五個皇帝是否貨真價實的牛,已經是純熟鑽牛角尖,沒有讀懂這首詞。

再進一步看:唐高祖和唐太宗誰的歷史評價更高?普遍來說,當然是唐太宗了。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管理能力,太宗是要強於高祖的。唐高祖也不差,但歷史上沒有那麼多的篡改,這是看野史看多了吧。

而宋太祖和宋太宗就相對接近一些,但是把宋太祖看成是給弟弟做嫁衣裳,這真是匪夷所思,就好比用自己家裡的家長裡短來揣測國家內部權力的分配。可以說非常搞笑了。


danyboy


這個問題,分兩個部分來答。

第一,《沁園春.雪》這是一首詞,詞比近體詩更注重平仄,一旦這樣一改,詞的格律就不對了;同時,壓“u”的韻也會出問題。所以,這樣一改,對於詞本身來講,是不能接受的。



在此主要說第二點,就是唐宗宋祖,比唐祖宋宗而言,究竟強在哪裡。還是先回到這首詞中 看看作者主要想表達什麼意思,原文如下: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聯繫前後文 可以看出,作者,也就是毛主席,想通過詞表達這樣一種意思:古代那些被認為雄才大略,知名度高的帝王,都或多或少有不足,要看真正的風流人物,還得看當代。那麼,所列舉的帝王必須是雄才大略之輩。

唐太宗自不必說,大唐王朝在他的領導下,內政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內政方面,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使得自隋末因戰爭而衰退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在制度方面,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也就更進一步瓦解了門閥對於政治的壟斷,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夠進入仕途,為國效力。

而在對外方面,唐太宗開拓西域,征服漠北,周邊諸多少數民族政權無不臣服;而中華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向外輻射,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而朝鮮半島也開始接受中華文化。唐朝此時對於異域文化也持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這極大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什麼叫文化自信,這就叫文化自信。



對比,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又有何作為?可以說,李淵真正對於唐朝拿的出手的貢獻,屈指可數。其中包括在太原起兵反隋,而之後的平定天下,都是由自己的三個兒子進行的,這麼一說,李淵還有在後方提供穩定物資支持的貢獻。而建國後,李淵也沒有太多建樹,在他統治時期,他自己並沒有太大作為,唐朝也並沒有太大發展。

歷代史書中,對於李淵的評價都不高。唯有劍橋中國史給予了他一些稍微高一些的評價。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李淵無論對唐朝的貢獻,還是對後世的貢獻,都比不上自己的兒子李世民。

再來看看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因為宋朝長期萎靡的緣故,所以其能力一直被後世所忽視。然而,宋朝從宋太宗開始,就已經不是朝著宋太祖設計的方向發展了。故而,宋朝長時期的萎靡,不能怪宋太祖。

不妨看看宋太祖有什麼能力而能夠被稱為一代雄主。首先,他本人的武力很高,曾經在戰場上於萬軍中取南唐主將首級。而在即位後,先是建立了一支忠於皇帝,戰鬥力強的禁軍,控制了除北漢以外的所有割據政權(或者滅掉如後蜀,或者讓其臣服如吳越);在內政方面,則開創了以文官為主的制度,這是為了防範五代以來武將作亂的事情再發生,但此時的科舉招的人並不多,所以難以形成文官一家獨大。



所以,宋太祖時期,宋朝的內政外交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宋太宗繼位後,雖然滅掉北漢,但這是建立在宋太祖將北漢打成殘血的前提下;而兩次對契丹的戰爭慘敗,導致宋太祖建立的精銳禁軍全軍覆沒,從此在五北伐資本。同時,宋太宗對党項錯誤的政策,導致西北的党項成為外患,並且在後來建立西夏,成為北宋大患。

可以說,宋朝幾乎是在宋太宗手中,變得羸弱不堪。宋太宗與宋太祖相比,基本上沒有優勢。

綜合來看,無論是從詞的結構,還是歷史貢獻來說,唐宗宋祖都是無法替代的。


庭州行者


看到這個,忍不住想問一句,題主是來秀下限的嘛。

主席的詩詞就好像他的書法一樣,重意境而不侷限於細節的技巧措辭。可以這麼說,如果選出最有名最出色的五首詞,《沁園春 雪》必定佔據一席之地。

記得當時學習這首詞時,背誦是肯定的了,這詞並不短,但是全班同學就沒有背不下來的。為什麼,因為這詞寫的太厲害了,氣勢磅礴,大氣凜然,朗朗上口,讀著讀著就會熱血沸騰,一般喜歡讀古詩詞的同學也不必多聰明,讀個三五遍基本就背下來了。

我也見過那種沒怎麼上過學,字都識不利落的人,看到這首詞都忍不住叫好,可能說不出它到底好在哪,可是依然會反覆去讀,把它背誦下來。

這就是這首詞的魅力,不必去多想,也不去琢磨,讀一遍就會被深深吸引和折服,語言的藝術和偉人的魅力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唐宗宋祖其實沒什麼好懷疑的,由於唐太宗太有名,功績太大,他老爹唐高祖儘管是唐朝開國之君,可是無論是歷史地位還是民間影響力都無法跟唐太宗相提並論。而趙匡胤的皇位得來雖然不怎麼光彩,可是他一舉結束五代以後的混亂局面,開創了繁榮文明的宋朝,功績也不是他弟弟可以比擬的。宋太祖的名聲在民間也要好很多,千里送秋娘,杯酒釋兵權,人人都讚一句仗義。而趙光義的形象就要差的多了,充滿了陰鷙險惡的意味。

而且看前一句,秦皇漢武,秦皇是始皇帝,漢武是漢武帝,也不是開國之君。其實講起來,漢高祖劉邦功勞絕對不比漢武帝小,可是劉邦名聲一般,而漢武帝執政期間擊退匈奴,歷史名聲好很多,所以把他倆並列一起說。

另外從詩詞基本格律順序上來說,秦皇漢武,按照押韻來說,也是唐宗宋祖更對應。如果改成唐祖宋宗,整個詩詞格律破壞,氣勢也弱了。如果是宋宗唐祖,那時間跟前面秦漢不對應,也是亂了套。

更關鍵一點,這首詞的立意是落在今天的風流人物上面,什麼唐宗宋祖,秦皇漢武,成吉思汗,他們雖然厲害,但都過去了。所以整首詞有一種睥睨上下五千年的即視感,氣勢千古無二。


不得不說,人和人的差距是巨大的,遠遠大於人跟狗的差距,有的人是沒必要去質疑的,你只要去膜拜就好了。


一覽眾河小


可能題主並沒有明白毛主席寫這首詞的意思,之所以寫到唐宗宋祖,不是細究他們之中誰的功勞大,而是每個朝代派個代表人物,或者說是每個朝代的最有名氣的,最有才幹的帝王出來。寫詞不是搞科學研究,而是一種藝術創作,借古喻今罷了


到底是唐宗宋祖有代表性,還是唐祖宋宗有代表性?

我不禁想問一句,隨便在街上拉一個人來問,到底是李世民這個名字的名氣大還是李淵這個名字名氣大,估計大部分人只知道李世民而不知道李淵吧。同理可得,趙匡胤的名號可比趙光義的名氣大太多咯,所以這就不是一個細究功勞的事情,創作詩詞當然是得選典故,典故是什麼》典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至於題主所說的趙匡胤只是給弟弟趙光義做了嫁衣,這個觀點可能只是貽笑大方了吧

事實證明,在治國理政的具體細節上,趙光義是強過哥哥趙匡胤,但是問題來了,誰知道呢?本來就是寫詞的一個即興創作,計較那麼多幹嘛?何必認真哈哈哈


青年史學家


問題:“唐宗宋祖”是否應該改成“唐祖宋宗”?

唐太宗篡改唐高祖李淵的功績。宋太宗趙光義得了皇位並傳給其子孫,趙匡胤只不過是給弟弟做了嫁衣。

........

前言

這位題主更改的原因是對於四位皇帝的評價與大多數人的觀點不同,歷史人物功過,後人臧否各執一詞是常有的事情,甚至為前人發難也屢見不鮮。例如皮日休的一首詩《汴河懷古》為隋煬帝翻案: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不是用簡單的二分法來評論人物,而是看出了隋煬帝這個運河工程好的一面。不過,“唐宗宋祖” 改成“唐祖宋宗”事實太合適,老街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唐宗宋祖和唐祖宋宗 誰更能代表歷史上的成功人物

唐宗宋祖和唐祖宋宗都可以說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 唐祖是李淵,唐宗是其子李世民,宋祖是趙匡胤、宋宗是其弟弟張光義。

1、唐宗與唐祖

李淵是開國皇帝,但是在開國的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最大,至於史書的記載是否有美化的情況我們不清楚,但是隨後的貞觀之治奠定了李世民是唐朝最偉大的君主。相比較其父李淵來說,大家更加認可李世民,普通讀者更瞭解的也是李世民,所以,詞中用唐宗是最恰當的。

2、宋祖和宋宗

歷史上關於大宋的建立,宋太祖趙匡胤相對露臉的多,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都是其高光時刻,趙光義的最有名的故事是宮廷政變的“斧聲燭影”。

最為後周皇帝郭威和柴榮的臣子,趙匡胤和李世民有幾分相像,都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此用宋祖與唐宗並列是比較相稱的。

3、 汙點與歷史功績

李世民殺了親生兄弟,比自己的父親退位,趙匡胤欺負後周孤兒寡母,篡奪了政權。在儒家的傳統文化中都是汙點,但是南北朝時期和五代時期,本來就是朝代更迭頻繁的時代。那時的人們估計都已經習慣了。

而這兩個人奠定了唐和宋200多年的穩定,結束了生靈塗炭的時代,從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歷史上的有功之人。

二、從填詞的角度看問題

1、依譜填詞

填詞是要按照詞譜來填的,這裡的唐宗宋祖詞譜平仄是 ◎○⊙●(中平中仄),第二個字必須平,第四個字必須仄。如果改成“唐祖宋宗”不合平仄,如果改成“宋宗唐祖”,歷史順序又亂了,“秦皇漢武“接”宋宗唐祖”明顯不合適。

2、用典要準

作詩填詞,因為詩詞篇幅短小,所以用字要精,用典要準。這裡是先揚後抑的對比手法,用古人的偉大來襯托新時代人物,使用的歷史人物當然要用公認的古代英雄,秦皇漢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都是不世出的人物。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更有藝術效果。

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唐宗宋祖”在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立馬出現過,“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都是按照歷史發展順序來寫的,一個開創了“貞觀之治”一個建立了大宋王朝,功績都很大。

說實在的李淵能稱帝,全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雖說李淵在隋朝做刺史,掌握兵權,但是他沒有反叛隋朝的雄心壯志。是李世民等人逼他造反的,如果沒有李世民,李淵估計還是一個刺史,歷史與他毫無關係。唐朝建立以後,中原還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軍閥,大多是李世民去平定的,可以說是功高蓋主。所以說,他的功勞比李淵還大。只是李淵是他的父親,他起兵的時候藉助的是父親的勢力對抗隋朝。但是,李世民寬厚待人,很多精英都願意跟隨他,所以最後在玄武門之變時才會成功。

我們再說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能做皇帝也得到了弟弟趙光義的幫助,趙光義扮演的角色其實和李世民差不差。趙匡胤稱帝以後,趙光義一直在外帶兵打仗,東征西討使他威望頗高,甚至超過了宰相。可以說是趙匡胤的二把手,趙匡胤駕崩的時候有點突然。怎麼死的也是一個謎團,為何要把帝位傳給弟弟,這個也是千古之謎。

有人說是趙光義篡位,不過趙光義篡位不怎麼站得住腳。畢竟趙匡胤在位期間,雖然有二戰但是沒有立太子,說明有意把位置讓給自己的弟弟。且當時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存在數個政權,以他兒子的才能估計搞不定,而趙光義身經百戰,又能服眾。所以,做皇帝是理所當然的。只是,歷史的真相我們今天不知道,當然我們今天猜測也是多餘的。趙光義做了皇帝以後,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朕史


謝謝提出這個問題。不過,你說的事兒,與《沁園春-雪》中的事兒,不是一回事。

關於李淵功勞大還是李世民的功勞大,這是一個歷史問題,可以按照歷史的原理去研究考證。趙匡胤與趙匡義兄弟誰的功勞大,也是一個歷史問題。

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按照一般歷史常識舉例歷史,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唐代的歷史,不管怎麼評論,唐太宗的歷史貢獻確實大於父親李淵。這個基本事實是清楚的。

如果李淵的功績大於李世民,你想都不用想,李世民就不會出現在歷史上了。

再說,詩歌有自己的格律要求,唐宗宋祖這個詞兒,符合格律要求,也符合一般歷史常識。

此外,詩歌需要把“實”和“虛”結合起來。一般來說,詩歌作品,都是以虛襯虛。

也就是說,詩歌的“字面”是虛,字面以外往往才是“實”。

毛澤東列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風流人物,實際是希望從歷史經驗來看,當代人物應該擔負起歷史的責任,創造比歷史更偉大的事業。

可喜的是,歷代詩人只能是一種願望,而毛澤東以偉大革命家的氣派,實現了當代人對歷史的抱負。


千千千里馬


題主的認知本身就是矛盾的。而功績之說更有探討之處。

題主表示“唐太宗篡改唐高祖李淵的功績。宋太宗趙光義得了皇位並傳給其子孫,趙匡胤只不過是給弟弟做了嫁衣。”按題主的前半句的觀念,李世民美化了自己,改了李淵的功績,那麼這是對李淵感到不公平,認為李淵才是有被誇讚的必要,李淵是被奪者。之後又表示宋太祖趙匡胤給弟弟做了嫁衣,弟弟奪得皇位傳給自己子孫應該被傳頌,弟弟是搶奪者。這顯然是矛盾的觀念。這是想強行立說。

前者表示被篡改者需要被讚揚,後者表示搶奪者需要被誇獎。這就是自我矛盾。

再說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唐朝成立時,李淵的確貢獻非常大,但是這不代表李世民一生碌碌無為,不代表李世民的功勞都是從其父那裡搶的。而且宋太宗單論武功這一塊就遠不如趙匡胤,個人認為趙匡胤要比趙光義強的多。

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修改。也不需要按照“祖”在前而“宗”在後的順序強行去寫。

題主所取應該是來自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大眼大世界


看到題主的問題和有些人的回答,我有一種想哭又想笑的感覺!我實在為好些人的文化修養感到汗顏!也順便糾正一下多年來,好些人對《沁園春、雪》這首詞的一點誤解 ——主席筆下的“唐宗宋祖”並不是唐太宗和宋太祖兩個人,而是指的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四個人。就像王昌齡的《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樣,並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而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屬於文學上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叫做“互文”,在古詩詞中極為常用。主席用它來表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們現在更應該比古人強的豐富內涵……


彌勒徒


有些人真是什麼都敢改,難道偉大領袖不如你們懂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他在位23年,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按照“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尚文罷兵讓百姓生活富足,盛世時期甚至比唐朝貞觀時期更甚。

唐朝和宋朝的皇帝還有比的過他們兩人功績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