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從西安驅車車往東南方向行駛大約九小時,才能到達鎮坪縣城。街上隨處打聽,就有各式的路人向你指路周正龍家在哪裡。儘管大家對距離的感知有所偏差,但方向總是確定無誤的,好像一種接力。

不過這條老周電話裡提過的路線,才到目的地就受到了他的否定。“你們咋走這邊哦,從成都過來,走重慶,開車七個多小時就能到鎮坪。”

這幾乎是之後和老周聊天的一個縮影。“華南虎照事件”十餘年,採訪周正龍的記者一批批更迭式地來到鎮坪,周正龍依舊佔據著不容挑戰的位置:反覆、多變、敏感、強勢、講究策略,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2007年10月12日,陝西省林業廳召開發佈會,公佈了鎮坪縣文彩村農民周正龍拍到的野生華南虎照片,並宣佈經鑑定,虎照為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人們便再也沒有見過野生華南虎的蹤影。儘管此後開展過多次大規模尋虎的活動,仍沒有任何結果。作為中國特有的虎亞種,華南虎已被列為世界十大瀕危動物之首。

鎮坪有老虎的消息震驚了中外。媒體比專家早一步行動,接踵而來,帶給周正龍,連同這個大巴山北麓的偏僻小城以前所未有的關注。

隨後便是廣泛而激烈的質疑,從民間到專家、法律界再回到媒體,一場全民調查熱鬧展開。

2008年6月,陝西省政府宣佈周正龍拍攝虎照造假,13位大小官員受到處分;同年11月17日,周正龍因詐騙和私藏槍支彈藥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6個月,宣告緩刑三年。庭審中,周正龍承認自己所拍的虎照為假。

2012年4月,周正龍刑滿出獄。出獄後,他推翻一切,有關那張改變命運的舊照片,很多事情周正龍都建立新的邏輯。那裡不容許記者有質疑,“照片就是真的”,他打算十一之後再次前往北京申訴。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

但想聽周正龍講“舊照片”的故事,並不容易。

“你到底想問什麼你直接說”,和虎照有關的問題,周正龍大概有個自己的警戒線。上面掛滿了警鈴,一切將要進入警戒線範圍的問題都會讓鈴聲大作,一談及便讓周正龍變得極度敏感而暴躁。

這個範圍忽而大又忽而小,有時候他會主動提起老虎,有時候僅僅是問起上山的事也會讓他大不高興。除卻他自己,沒人能夠猜到邊界。

主動提及老虎的時候,他總會似笑非笑地看著記者。一旦記者接著問關於虎照的細節問題,周正龍則會非常直接地指出,“你這個記者,沒什麼素質,提的都是什麼問題?提得非常沒有水平”。

“沒有水平”的問題通常周正龍也不會給太多追問的機會,“這個我不給你回答。”

在劉裡遠眼裡,周正龍是這樣“聰明、狡猾的一個人”。

“他能估計到你要問什麼問題,就會馬上隨便說一句話把你的問題堵上。比他更聰明的就知道他在撒謊,比他笨的就相信他了。”

因為當初“華南虎照”爭論時堅持認定虎照為真,劉裡遠被稱為最後一個“挺虎教授”。2015年,他曾陪周正龍到最高法申訴。

所以劉裡遠強調,自己相信的不是周正龍,而是照片。他甚至覺得,當年“那件事“弄成這樣,就是因為周正龍這個性格脾氣,才讓人沒法相信。

“他的聰明狡猾,鎮坪三大獵人裡,周正龍槍法差體力差,但靠腦子他知道動物在哪。這在山裡當獵人時有用,但下山到人裡就沒用了。他總想讓別人相信他,又缺乏一種自信,覺得記者、專家都是城裡人,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就總是想辦法想把事情說得圓滑一點,隨便說個什麼東西先堵上,於是看著滿嘴跑火車,有些東西亂說的,自然圓不上。一個事情,今天說是這樣,過幾天就又變了”。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劉裡遠提供的照片鑑定書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劉裡遠提供的照片鑑定書

“但照片是沒有問題的”。為了證明照片拍到的的確是野生華南虎,劉裡遠稱自己去年年底拿到了一份“麻省理工的鑑定報告”。

他將這份報告用PDF的格式發了過來,上面最後一個結論寫著,“華南虎照片不存在以塑料盒紙質媒介進行翻拍的可能性”。是中文。

劉裡遠解釋,這分別是麻省理工兩個實驗室的教授認證的。按轉述,兩位教授做了照片研究,也給了中文報告,“好讓中國人參考”。至於教授的具體姓名,因為是好幾年前託一位中國留學生聯繫的,因為那位學生已經畢業了,現在一直沒聯繫上,就沒要到證書原件,原件上放大看才能看清人名。

另一個劉裡遠依然相信照片為真的理由,他說是因為自己在大巴山上“看見過野生華南虎”。再細問,“我在大巴山上看到過很多次的老虎腳印,那絕對就是老虎的腳印”,劉裡遠回憶,自己有一次還聽到虎嘯和老虎沉重的腳步聲。那次他們一行人和老虎周旋了有三個小時,“不過沒有拍到它”。

“華南虎照”事件後的幾年,這位研究曾從西醫轉向中醫,專攻經絡研究的北師大副教授,每年都會上大巴山尋虎。

在深圳一家通訊公司的贊助下,他和周正龍在山上還安裝了紅外線動物監控相機,專門用於拍“虎照”。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向記者展示出獄後所拍到的“老虎足印”

相較之下,周正龍上山的頻率要高得多,但也遠不如從前。

“一個月一次吧”,年紀大了,膝蓋常感疼痛,周正龍力不從心,“你以為上神州灣容易?那個路,很多記者說能和我上去,結果都吹牛,爬一下就不行了,慢得要命”。他轉身,伸手指了過來,“你這個女娃子那麼瘦,像有病一樣,我保證,絕對上不去。”

神州灣,是周正龍拍到“虎照”的地方,也是以前鎮坪縣獵人們的“領地”之一。

鎮坪縣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大巴山北側腹地,與湖北、重慶交界。山巒疊障、植被覆蓋率高,是典型的林業縣。尋常村裡牆上種子、農藥、化肥的經銷小廣告在鎮坪下面各村都少見得多,依稀可見的是販售獵槍的聯繫方式。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鎮坪屬於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業縣

2005年以前,全縣持有準獵證的獵人有七八十個,沒有執照上山偷獵的也至少也有五六百人。獵人們用土槍和套子,對付林子裡的黑熊和野豬,每年收入萬餘元。縣裡交通閉塞,路況糟糕,加上有山地、森林,也有灌叢和草地,適合多樣的動物生存,除了允許獵售的黑熊和野豬,還有不少城裡人叫不出口的野生動物。

2005年開始,鎮坪全縣禁止打獵,2007年,因“發現華南虎蹤跡“,鎮坪正式全面禁獵。

森林中的豐富物種,對村民的日常生活已失去意義。賦閒的獵人只好下山,重謀生計。出獄後的周正龍,現在的事業是養蜂。

“上山有時候是為了養蜂的事情”,說到蜂蜜,周正龍才透露出少有的和氣和肯定,“養蜂,是老百姓吃到嘴裡去,是不是,這個東西千萬要貨真價實,不能作假。我養蜂也有檢測報告,檢測報告管三年”。

今年,連帶著收來的蜂蜜,周正龍有五千斤蜂蜜要賣。鎮坪養蜂的人不少,周正龍的蜂蜜儘管賣得不錯,但壓力不小。

“但周正龍不是名人嘛,你們記者都經常來找他”,同是養蜂的張華說,老周認識的人多,門路多了銷路也就比他們普通農民要多一些。

周正龍顯然清楚自己的“名人”效應,“我還在國家註冊了商標,名字就是周正龍”。為了方便“慕名而來”的賣家,周正龍讓兒子周松幫忙開了個網店,“那些上網的東西我也不懂”。

餘下父子之間並不交流。“我爸這個人,用現在流行的詞形容,就是強勢,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

習慣的還有母親羅大翠。與周正龍的侃侃而談不同,羅大翠有意避開記者和鏡頭。兩老夫妻現在不住在一起,為了帶孫子,羅大翠搬去了縣城兒子家。只在聽說有客人來的一天中午,她特意從回來了一趟,張羅了一桌飯菜,飯後收拾過後,又匆匆離去。

周正龍滿意自己面對鏡頭時的嫻熟。他會在鏡頭轉向自己時,拿起另一位記者的相機,也會在記者舉起機器時,擺手讓其放下,“你先跟我說你們大概想問什麼”。

但其實“想問的”並不重要,周正龍只說自己想說的。有關山下的是蜂蜜,有關山上的則是做嚮導。

周正龍自稱,1998年,國家統計華南虎蹤跡時把陝西鎮坪漏報了,曾組織專家到鎮坪補查,自己當時就被當地政府請來做嚮導,上山一天補貼70塊錢。

在周正龍的描述裡,無論是省上還是國家來人考察,都會找到自己做嚮導。“大巴山上老虎,有起碼八九隻,我自己就見過十幾回,專家來了一批批”。

可考察團始終沒有見過老虎。對此,周正龍把見不到老虎的原因歸到人多。他說,野生華南虎嗅覺靈敏,問道人類的氣味,自然會提前繞道走開。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鎮坪當地一家村民所展示的半顆虎牙

王勤不這麼認為。“你問我,我只能說我認為的,我認為山上已經沒有老虎了”。王勤也曾是持證獵人,與周正龍一同上山打過獵。2005年,受到縣裡林業局的安排,他和周正龍上山,為尋虎的考察團隊做嚮導,“按上山天數給發工資,一月最多發十五天”。但七個月後,他申請退出。

“我當時和他們說,1986年以前,你不給我錢我自己都會給你去找老虎,1986年後,你給我再多錢,我也不找了”。因為認定鎮坪山上沒有老虎,王勤和縣林業局的領導大吵過一次。

“我見過老虎,我在這它在那”,王勤比劃著,回憶在距離自己不到五百米的另一個山坡上,遇到過野生老虎。當時自己和另一個獵人一起,還開了幾槍試圖把它打到,“不過距離太遠,空槍了”。那是在1983年。此後,王勤說自己再沒見過老虎,到1986年往後,“就連腳印都再沒見到過”。

精確的年份,來自於王勤自己的推測和計算。他說,1983年後,上山的人開始變多,他們不是獵人,而是附近三省交界處的村民。因為缺乏打獵技能,村民們想到一個方法,把農藥“穿”在家裡的羊胸前,再把“毒羊”綁到山裡的樹木上,想要以此毒死來吃食的野豬和黑熊。

王勤看來,這種做法會導致兩種情況:一是數量不少的野豬和黑熊被毒死,而野生老虎從不捕食已死的朽物,最後只能餓死;又或者老虎退而求其次地捕食“毒羊”,最後被毒死。都是同一種命運。

這與學界普遍的看法一致:伴隨著人類的活動,老虎的生存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危機。長期以來,一直佔據生物鏈頂端的老虎幾乎沒有天敵。作為頂級捕獵者,一隻成年虎平均每3-6天就需要18-40公斤的肉類,而老虎虎在野外的捕食成功率大概在1/10-1/20左右。為了滿足覓食需求,每隻成年華南虎大致需要100-200平方公里。

華南虎是虎的始祖,只產於中國,原名叫中國虎。曾遍佈於中國的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帶。上世紀初,神州大地上還遊蕩著一萬多隻華南虎。建國之初,國內也尚有野生華南虎4000餘頭。五十年代起,老虎被定義為害獸,各地出動部隊和民兵對華南虎進行圍捕,華南虎的棲息地急速萎縮到華南一帶,由此,才定名為華南虎。直到1965年,香港新界區助理警務處長還曾發出一份公函,要求組織獵虎。

經過這次浩劫,華南虎野生種群急劇萎縮,至1982年統計,以不足150只。直至1989年,華南虎終於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總的來說,人與虎的衝突是複雜且全面的,因為人類活動對虎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棲息地割裂且破碎化,人獸衝突導致的報復性捕殺,虎製品貿易所導致的的商業性捕殺。

65歲的王勤目睹親歷了這一切。他出生在大巴山深處的一戶農家,長到十幾歲,他才開始下山謀生,成為獵人是命運式的順理成章。從外表上粗略來看,王勤不高,彎腰,腿腳不再利索,只有偶爾,他凝視的眼神,和腿腳上露出的舊疤痕,才能提醒著旁人,他曾是個獵人。

那彷彿是時代退場者的紀念。

大半生的經歷,讓王勤很依賴山林。儘管老伴兒女都在山下生活,王勤獨自一人仍生活在山上。“只有在進山我才舒服”,王勤指著山旁邊的一條小溪說,“這河裡以前有種魚,它只長那麼長,到處都有,現在就幾乎看不到了。以前山上有的很多東西現在都沒有了,可能到我們的重孫輩,有很多東西(動物)他們都再見不到了,就只能是個傳說了”。

“跟老虎一樣?”

“跟老虎一樣。”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張華、王勤為化名)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封面新聞出品,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平臺。從西安驅車車往東南方向行駛大約九小時,才能到達鎮坪縣城。街上隨處打聽,就有各式的路人向你指路周正龍家在哪裡。儘管大家對距離的感知有所偏差,但方向總是確定無誤的,好像一種接力。

不過這條老周電話裡提過的路線,才到目的地就受到了他的否定。“你們咋走這邊哦,從成都過來,走重慶,開車七個多小時就能到鎮坪。”

這幾乎是之後和老周聊天的一個縮影。“華南虎照事件”十餘年,採訪周正龍的記者一批批更迭式地來到鎮坪,周正龍依舊佔據著不容挑戰的位置:反覆、多變、敏感、強勢、講究策略,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2007年10月12日,陝西省林業廳召開發佈會,公佈了鎮坪縣文彩村農民周正龍拍到的野生華南虎照片,並宣佈經鑑定,虎照為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人們便再也沒有見過野生華南虎的蹤影。儘管此後開展過多次大規模尋虎的活動,仍沒有任何結果。作為中國特有的虎亞種,華南虎已被列為世界十大瀕危動物之首。

鎮坪有老虎的消息震驚了中外。媒體比專家早一步行動,接踵而來,帶給周正龍,連同這個大巴山北麓的偏僻小城以前所未有的關注。

隨後便是廣泛而激烈的質疑,從民間到專家、法律界再回到媒體,一場全民調查熱鬧展開。

2008年6月,陝西省政府宣佈周正龍拍攝虎照造假,13位大小官員受到處分;同年11月17日,周正龍因詐騙和私藏槍支彈藥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6個月,宣告緩刑三年。庭審中,周正龍承認自己所拍的虎照為假。

2012年4月,周正龍刑滿出獄。出獄後,他推翻一切,有關那張改變命運的舊照片,很多事情周正龍都建立新的邏輯。那裡不容許記者有質疑,“照片就是真的”,他打算十一之後再次前往北京申訴。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

但想聽周正龍講“舊照片”的故事,並不容易。

“你到底想問什麼你直接說”,和虎照有關的問題,周正龍大概有個自己的警戒線。上面掛滿了警鈴,一切將要進入警戒線範圍的問題都會讓鈴聲大作,一談及便讓周正龍變得極度敏感而暴躁。

這個範圍忽而大又忽而小,有時候他會主動提起老虎,有時候僅僅是問起上山的事也會讓他大不高興。除卻他自己,沒人能夠猜到邊界。

主動提及老虎的時候,他總會似笑非笑地看著記者。一旦記者接著問關於虎照的細節問題,周正龍則會非常直接地指出,“你這個記者,沒什麼素質,提的都是什麼問題?提得非常沒有水平”。

“沒有水平”的問題通常周正龍也不會給太多追問的機會,“這個我不給你回答。”

在劉裡遠眼裡,周正龍是這樣“聰明、狡猾的一個人”。

“他能估計到你要問什麼問題,就會馬上隨便說一句話把你的問題堵上。比他更聰明的就知道他在撒謊,比他笨的就相信他了。”

因為當初“華南虎照”爭論時堅持認定虎照為真,劉裡遠被稱為最後一個“挺虎教授”。2015年,他曾陪周正龍到最高法申訴。

所以劉裡遠強調,自己相信的不是周正龍,而是照片。他甚至覺得,當年“那件事“弄成這樣,就是因為周正龍這個性格脾氣,才讓人沒法相信。

“他的聰明狡猾,鎮坪三大獵人裡,周正龍槍法差體力差,但靠腦子他知道動物在哪。這在山裡當獵人時有用,但下山到人裡就沒用了。他總想讓別人相信他,又缺乏一種自信,覺得記者、專家都是城裡人,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就總是想辦法想把事情說得圓滑一點,隨便說個什麼東西先堵上,於是看著滿嘴跑火車,有些東西亂說的,自然圓不上。一個事情,今天說是這樣,過幾天就又變了”。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劉裡遠提供的照片鑑定書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劉裡遠提供的照片鑑定書

“但照片是沒有問題的”。為了證明照片拍到的的確是野生華南虎,劉裡遠稱自己去年年底拿到了一份“麻省理工的鑑定報告”。

他將這份報告用PDF的格式發了過來,上面最後一個結論寫著,“華南虎照片不存在以塑料盒紙質媒介進行翻拍的可能性”。是中文。

劉裡遠解釋,這分別是麻省理工兩個實驗室的教授認證的。按轉述,兩位教授做了照片研究,也給了中文報告,“好讓中國人參考”。至於教授的具體姓名,因為是好幾年前託一位中國留學生聯繫的,因為那位學生已經畢業了,現在一直沒聯繫上,就沒要到證書原件,原件上放大看才能看清人名。

另一個劉裡遠依然相信照片為真的理由,他說是因為自己在大巴山上“看見過野生華南虎”。再細問,“我在大巴山上看到過很多次的老虎腳印,那絕對就是老虎的腳印”,劉裡遠回憶,自己有一次還聽到虎嘯和老虎沉重的腳步聲。那次他們一行人和老虎周旋了有三個小時,“不過沒有拍到它”。

“華南虎照”事件後的幾年,這位研究曾從西醫轉向中醫,專攻經絡研究的北師大副教授,每年都會上大巴山尋虎。

在深圳一家通訊公司的贊助下,他和周正龍在山上還安裝了紅外線動物監控相機,專門用於拍“虎照”。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向記者展示出獄後所拍到的“老虎足印”

相較之下,周正龍上山的頻率要高得多,但也遠不如從前。

“一個月一次吧”,年紀大了,膝蓋常感疼痛,周正龍力不從心,“你以為上神州灣容易?那個路,很多記者說能和我上去,結果都吹牛,爬一下就不行了,慢得要命”。他轉身,伸手指了過來,“你這個女娃子那麼瘦,像有病一樣,我保證,絕對上不去。”

神州灣,是周正龍拍到“虎照”的地方,也是以前鎮坪縣獵人們的“領地”之一。

鎮坪縣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大巴山北側腹地,與湖北、重慶交界。山巒疊障、植被覆蓋率高,是典型的林業縣。尋常村裡牆上種子、農藥、化肥的經銷小廣告在鎮坪下面各村都少見得多,依稀可見的是販售獵槍的聯繫方式。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鎮坪屬於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業縣

2005年以前,全縣持有準獵證的獵人有七八十個,沒有執照上山偷獵的也至少也有五六百人。獵人們用土槍和套子,對付林子裡的黑熊和野豬,每年收入萬餘元。縣裡交通閉塞,路況糟糕,加上有山地、森林,也有灌叢和草地,適合多樣的動物生存,除了允許獵售的黑熊和野豬,還有不少城裡人叫不出口的野生動物。

2005年開始,鎮坪全縣禁止打獵,2007年,因“發現華南虎蹤跡“,鎮坪正式全面禁獵。

森林中的豐富物種,對村民的日常生活已失去意義。賦閒的獵人只好下山,重謀生計。出獄後的周正龍,現在的事業是養蜂。

“上山有時候是為了養蜂的事情”,說到蜂蜜,周正龍才透露出少有的和氣和肯定,“養蜂,是老百姓吃到嘴裡去,是不是,這個東西千萬要貨真價實,不能作假。我養蜂也有檢測報告,檢測報告管三年”。

今年,連帶著收來的蜂蜜,周正龍有五千斤蜂蜜要賣。鎮坪養蜂的人不少,周正龍的蜂蜜儘管賣得不錯,但壓力不小。

“但周正龍不是名人嘛,你們記者都經常來找他”,同是養蜂的張華說,老周認識的人多,門路多了銷路也就比他們普通農民要多一些。

周正龍顯然清楚自己的“名人”效應,“我還在國家註冊了商標,名字就是周正龍”。為了方便“慕名而來”的賣家,周正龍讓兒子周松幫忙開了個網店,“那些上網的東西我也不懂”。

餘下父子之間並不交流。“我爸這個人,用現在流行的詞形容,就是強勢,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

習慣的還有母親羅大翠。與周正龍的侃侃而談不同,羅大翠有意避開記者和鏡頭。兩老夫妻現在不住在一起,為了帶孫子,羅大翠搬去了縣城兒子家。只在聽說有客人來的一天中午,她特意從回來了一趟,張羅了一桌飯菜,飯後收拾過後,又匆匆離去。

周正龍滿意自己面對鏡頭時的嫻熟。他會在鏡頭轉向自己時,拿起另一位記者的相機,也會在記者舉起機器時,擺手讓其放下,“你先跟我說你們大概想問什麼”。

但其實“想問的”並不重要,周正龍只說自己想說的。有關山下的是蜂蜜,有關山上的則是做嚮導。

周正龍自稱,1998年,國家統計華南虎蹤跡時把陝西鎮坪漏報了,曾組織專家到鎮坪補查,自己當時就被當地政府請來做嚮導,上山一天補貼70塊錢。

在周正龍的描述裡,無論是省上還是國家來人考察,都會找到自己做嚮導。“大巴山上老虎,有起碼八九隻,我自己就見過十幾回,專家來了一批批”。

可考察團始終沒有見過老虎。對此,周正龍把見不到老虎的原因歸到人多。他說,野生華南虎嗅覺靈敏,問道人類的氣味,自然會提前繞道走開。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周正龍,十年之後 仍在拍虎

鎮坪當地一家村民所展示的半顆虎牙

王勤不這麼認為。“你問我,我只能說我認為的,我認為山上已經沒有老虎了”。王勤也曾是持證獵人,與周正龍一同上山打過獵。2005年,受到縣裡林業局的安排,他和周正龍上山,為尋虎的考察團隊做嚮導,“按上山天數給發工資,一月最多發十五天”。但七個月後,他申請退出。

“我當時和他們說,1986年以前,你不給我錢我自己都會給你去找老虎,1986年後,你給我再多錢,我也不找了”。因為認定鎮坪山上沒有老虎,王勤和縣林業局的領導大吵過一次。

“我見過老虎,我在這它在那”,王勤比劃著,回憶在距離自己不到五百米的另一個山坡上,遇到過野生老虎。當時自己和另一個獵人一起,還開了幾槍試圖把它打到,“不過距離太遠,空槍了”。那是在1983年。此後,王勤說自己再沒見過老虎,到1986年往後,“就連腳印都再沒見到過”。

精確的年份,來自於王勤自己的推測和計算。他說,1983年後,上山的人開始變多,他們不是獵人,而是附近三省交界處的村民。因為缺乏打獵技能,村民們想到一個方法,把農藥“穿”在家裡的羊胸前,再把“毒羊”綁到山裡的樹木上,想要以此毒死來吃食的野豬和黑熊。

王勤看來,這種做法會導致兩種情況:一是數量不少的野豬和黑熊被毒死,而野生老虎從不捕食已死的朽物,最後只能餓死;又或者老虎退而求其次地捕食“毒羊”,最後被毒死。都是同一種命運。

這與學界普遍的看法一致:伴隨著人類的活動,老虎的生存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危機。長期以來,一直佔據生物鏈頂端的老虎幾乎沒有天敵。作為頂級捕獵者,一隻成年虎平均每3-6天就需要18-40公斤的肉類,而老虎虎在野外的捕食成功率大概在1/10-1/20左右。為了滿足覓食需求,每隻成年華南虎大致需要100-200平方公里。

華南虎是虎的始祖,只產於中國,原名叫中國虎。曾遍佈於中國的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帶。上世紀初,神州大地上還遊蕩著一萬多隻華南虎。建國之初,國內也尚有野生華南虎4000餘頭。五十年代起,老虎被定義為害獸,各地出動部隊和民兵對華南虎進行圍捕,華南虎的棲息地急速萎縮到華南一帶,由此,才定名為華南虎。直到1965年,香港新界區助理警務處長還曾發出一份公函,要求組織獵虎。

經過這次浩劫,華南虎野生種群急劇萎縮,至1982年統計,以不足150只。直至1989年,華南虎終於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總的來說,人與虎的衝突是複雜且全面的,因為人類活動對虎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棲息地割裂且破碎化,人獸衝突導致的報復性捕殺,虎製品貿易所導致的的商業性捕殺。

65歲的王勤目睹親歷了這一切。他出生在大巴山深處的一戶農家,長到十幾歲,他才開始下山謀生,成為獵人是命運式的順理成章。從外表上粗略來看,王勤不高,彎腰,腿腳不再利索,只有偶爾,他凝視的眼神,和腿腳上露出的舊疤痕,才能提醒著旁人,他曾是個獵人。

那彷彿是時代退場者的紀念。

大半生的經歷,讓王勤很依賴山林。儘管老伴兒女都在山下生活,王勤獨自一人仍生活在山上。“只有在進山我才舒服”,王勤指著山旁邊的一條小溪說,“這河裡以前有種魚,它只長那麼長,到處都有,現在就幾乎看不到了。以前山上有的很多東西現在都沒有了,可能到我們的重孫輩,有很多東西(動物)他們都再見不到了,就只能是個傳說了”。

“跟老虎一樣?”

“跟老虎一樣。”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張華、王勤為化名)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封面新聞出品,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