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的零边际成本,用电可以不花钱?

能源消费的零边际成本,用电可以不花钱?

◎作者 | 聂光辉

◎来源 | 聂光辉频道

能源消费的零边际成本是否能够实现?这一期待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作为能源互联网畅想的重要思考,零边际成本和共享经济的确给能源行业带来了诸多可能。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总产品量越大,成本相对越低。中国的边际成本概念大热始于美国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改革》受到了中国决策者的青睐,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结合将给未来的能源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而再加上共享经济的思维极有可能导致能源领域的零边际成本出现。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少人对免费的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畅想与期待,对于形成这一畅想与期待,以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功不可没”,但事实上,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技术条件,人们对于能源消费的零边际成本的想象恐怕要限制下了。

近年来,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越来越能体现包括环保效益在内的综合经济性,再加上在国际市场环境中西方的打压,国家能源补贴政策出现了调整,财政补贴退坡或退出成为了现实,国内光伏、风电发展再度陷入市场低迷。关于市场是否低迷,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单体企业业务增长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把全体企业业务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市场低迷的直接原因是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无法和传统能源同等承担电网稳定、安全、可靠性要求的条件下形成有效竞争,且处于劣势。如果能够促使能源输送通道更加畅通的确能解决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部分消纳问题,带伴随着的是谁来承担能源输送通道的消耗成本问题。

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有无可能的问题,不具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尽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安装光伏电池板、风机来改变以煤电为主的区域能源结构现状,但根本上尚无法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能源互联网的畅想是假定全球范围内的区域联合,国家或地区间的联合可以缓解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但这可能是牵扯到更加棘手的区域政治、能源安全等诸多问题。

在假定的能源互联网理想条件下,可再生能源消费的零边际成本将给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带来颠覆性的打击,这可能意味着能源消费的低成本并一定带来能源产业的健康生态,假设在某个临界时间点上,可再生能源在承担与传统化石能源同样的“负担”条件下实现了更有力的成本竞争,从社会治理成本需求的角度讲,就意味着能源消费的税收的重新设计,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税收不仅具有环保、节能的引导作用,而且将直接作用于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对于能源税收制度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多数还是处于定性分析上,而定量分析较少,数据的隐蔽性和能源行业的保守性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各类能源的市场利益再分配问题。

总的来讲,对于能源消费的零边际成本的期待不应过多,从能源供给现状及趋势来看,无论是处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还是能源消费的公平性而言,抑或是能源消费税收需要来说,能源消费成本都可能出现再度增长的可能。

作者简介: 聂光辉,专栏作家,多家智库型机构特约研究员、撰稿人。评论及观点多次被新华网思客、中国能源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智库网等权威媒体发表或转载,多篇内容被政府部门采信。拥有能源电力领域十余年实践经验,高校、央企等多重工作经历,先后在《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石油报》、《中华参考》等发表文章40余篇。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转载需获授权。近期发现部分平台未经允许转载商用,已委托版权代理方进行维权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