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傳承|有一種傳承,叫師徒相授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紫砂傳承|有一種傳承,叫師徒相授

宜興紫砂五百多年來生生不息,興旺發達,正在於一代代紫砂人薪火相傳,師徒相承,青出於藍,將貴重的文明技藝傳承與發揚。

紫砂陶藝作為手工藝的一種,在技藝的傳授上和其他門類一樣,自古以來即是師父傳徒弟、徒子傳徒孫——師傳徒承,而且一般是徒弟住在師父的家裡,由師父面對面、手把手地教授技藝。

紫砂與其他傳統行業一樣,收徒是非常嚴格的,需要考驗與挑選。


紫砂傳承|有一種傳承,叫師徒相授

1952年的時候,徐漢棠先生拜師前,顧老讓他自己獨立製作工具,認可過關後才將他收入門下,成為他的第一個弟子。在那個時候,這就是最傳統的師徒傳承關係。

然而,這一方式在民國時期開始改變。在20世紀30年代,“江蘇省宜興初級陶瓷職業學校”成立,聘用任淦廷,朱可心、顧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吳雲根、蔣蓉等紫砂藝人擔任輔導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學生。

從此改變了一師一徒或一師多徒的傳授方式,而是有了以輔導身份開班授課,學生學習知識技術的師承方式。多師多徒的群體授課,學生們不止有一位師父。新中國成立後的“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亦是如此。


紫砂傳承|有一種傳承,叫師徒相授

和如今的老師一樣,顧景舟這些輔導們,教授學生並不拘泥於班內,對其他班學生的指點教導也是不遺餘力。像汪寅仙、顧紹培等人都曾受到顧老的指點。

而當時也因為各種原因安排,學生多有跟隨幾位老師學習的經歷。

如在1956年招收第二批學員,高海庚、王亞傑、史濟華、王洪君等先前是跟隨吳雲根學藝的,後轉到顧景舟處學藝。

1964年,由顧景舟授藝大件紫砂花盆的製作,學員有周尊嚴、潘持平、顧紹培、徐樂平、陳粉林、張樹林。

1978年,紫砂研究所成立,顧景舟工作室除吳群祥外,原師從沈蘧華學藝的葛陶中也調過來隨顧景舟學藝。

當時的那批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學習到各門的知識,藝得以流傳,技得以交融,一時俊才,輝耀陶都。也因此,紫砂界無派別高低之分,只有個人技藝長短,百花齊放爭奇鬥豔,極為錦繡。


紫砂傳承|有一種傳承,叫師徒相授

無論是前面的“一脈相承”,還是後來的“集眾家之所長”,師父的技藝水平、工藝習慣甚至人格品行,都會影響一一反映在徒弟們身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新的師徒制度,加快了傳統技藝的傳授、先進技能的培養。

師徒相授,也許不是完美的教育之道,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宿敵”面前也會面臨危機。但無論歲月更迭,時代嬗變,“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它使中國的手工文化,如同不斷的血脈,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附紫砂名家師徒關係譜

創始鼻祖:金沙寺僧

正始:供春——偷師於金沙寺僧。(供春,一說龔春,是有名字記載的第一位紫砂藝人,供春壺的作者)

明代

四名家:董翰、趙梁、玄錫、時朋(時大彬之父)——都是供春的手法。

時朋-(父子/師徒)→時大彬

時大彬-(師徒)→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沈君用、沈君盛、邵文金、邵文銀,陳俊卿、蔣時英、陳光甫、周後溪

清代

邵友廷-(師徒)→程壽珍

邵湘甫-(師徒)→黃玉麟

範鼎甫-(師徒)→範大生

汪春榮-(師徒)→汪寶根、朱可心、吳雲根

蘆蘭芳-(師徒)學陶藝→任淦庭

金阿壽-(師徒)→王寅春

民國

(多師多徒的群體授課方式,師徒關係有交叉)

任淦庭-(師徒)→徐秀棠、鹹仲英、馮希雅、邵新和、王品榮、張赫棠、朱蓉娟、譚泉海、束旦生、鮑仲梅、毛國強、夏俊偉、李美金

王寅春-(師徒)→許成權、李天行、李元如、高洪英、陳鋼(陳小庚)、葛嶽純、江宏大、吉德寶、鮑賽芬、方立品、何道洪、高紅英、邵盤洪、潘春芳、鮑春兔、曹婉芬、蔣淦勤、周桂珍、錢麗媛、張紅華、王桂芬、蔣小彥

朱可心-(師徒)→潘春芳、鮑新元、史志鵬、李琴仙、李碧芳、倪順生、曹婉芬、吳慶安、汪寅仙、範洪泉、謝曼倫、顧道榮、高麗君、王小龍、吳震、許成權、葛嶽純、劉惠大、施秀春

吳雲根-(師徒)→高永津、史濟華、許旋、朱鳳英、史玉琴、何挺初、許慈媛、範洪泉、汪寅仙、謝樂仙、吳欣南、呂堯臣、葛明仙、吳震、葛嶽純、儲立之、程輝

顧景舟-(師徒)→徐漢棠、李昌鴻、高海庚、單淑芳、鮑秀雲、沈蘧華、周桂珍、顧盤洪、顧道榮、吳群祥、吳亞平、束鳳英、曹婉芬、謝曼倫、錢麗媛、儲立之、張紅華、程輝、顧紹培、施秀春、高振宇

裴石民-(師徒)→何挺初、束鳳英、曹婉芬、葛嶽純、何道洪、施秀春

蔣蓉-(師徒)→範乃芝、謝曼倫、汪寅仙、範永良、錢麗媛、程輝

範正根-(師徒)→謝曼倫

俞國良-(師徒)→倪順生

陳福淵-(師徒)→潘持平、周尊嚴、顧紹培、王國祥、徐新妹、周定華、施小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