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在五華縣水寨鎮壩美村

有一個超大型的客家標準古圍龍屋

周家七世的開基祖屋--璼公祠

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

它是梅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

最大的圍龍屋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整個建築佔地面積達2萬餘平方米

如此大型的圍龍屋璼公祠

在輝煌之後也逃不過歲月的侵蝕

在風雨摧殘中一步一步走向衰敗

不復往日盛景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璼公祠一步一步走向衰敗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曾是紅色革命故地

璼公祠始建於明朝初年,距今已600多年,約有400多個房間。這座古圍龍屋是客家標準的大圍龍,六橫六圍結構,直徑長126米、深(含門口半月形池塘)278米,整個建築佔地面積達2萬餘平方米。該圍龍屋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棟大廳、左右各“六橫六圍”,現在保存較完好的有“五橫五圍”,第六圍部分損毀。圍屋祖祠大廳為石柱樑架結構,懸山瓦頂,灰沙夯牆,完好保留著明顯的明代建築特色。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古圍龍屋周家祖祠(鍾小豐)

據介紹,整座圍龍屋有6條天街,未缺失前第六層圍龍屋前的天街長達近500米,而祖祠後的花頭(空地)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聽長輩說,輝煌時間整個村(1500多人)的人都住在這裡。天熱時大家就在花頭上鋪涼蓆打地鋪,一邊納涼一邊拉家常,非常熱鬧。”老人周叔芳向記者介紹說。璼公祠不僅主體建築恢弘龐大,其圍龍屋正門的禾坪、池塘佔地面積也有5000多平方米。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古圍龍屋依然有居民在此生活

這座圍龍屋不但規模巨大歷史悠久,同時還是紅色革命故地。據管理人周煥金介紹,大革命時期,革命家古大存同志還曾在這裡指揮戰鬥,與周氏子孫周漢屏等在此商討革命事宜。“受紅色革命精神的影響,該屋的部分子孫還在1934年時參加了長征。” 周煥金說。

圍龍屋日漸衰敗熱鬧不再

欲修繕維護卻困難重重

站在璼公祠門前的禾坪上,記者看到白色的外牆和水泥地板還保留著幾年前重修的痕跡,但左右橫屋門口的臺階上卻長滿了雜草。從璼公祠正門進去,右面牆上刻著2006年周氏子孫重修祖屋的捐款芳名榜。“那時村裡籌集了一筆錢,對三棟祖祠的天面、祖牌等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維修,不然就要倒了。”村幹部周展平說,2014年當地政府也曾對璼公祠進行過修繕,但是苦於重修工程浩大、所需資金多,這兩次努力顯得有點杯水車薪。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古圍龍屋內前言介紹

記者跟著周煥金沿著圍龍屋走了一圈,看到不少殘垣斷壁、雜草叢生的破敗景象。“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住在圍龍屋裡的人陸陸續續搬出去了,現在只留下幾戶。”75歲的老人周新錫現在還住在這裡,他說,留下來的幾戶基本都是生活相對困難無力建新房的家庭,實屬無奈。記者在周新錫住的潮溼陰暗的房間裡看到,裡面僅有幾件破舊傢俱雜亂地擺放著,更顯孤寂冷清。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留下來的住的人少了

“近幾年,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來看梅州最大的圍龍屋,然而每每看到如此破敗的景象都紛紛搖頭而去。”如今,就連保存較為完好的祖祠大廳也面臨著保護難題,樑架、瓦頂、灰沙牆正被周圍失修的房屋侵蝕著。“屋主沒辦法拿出那麼多錢來維修這麼大的祖屋,希望能借助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去拯救它。”周煥金無奈地說。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壏公祠圍龍屋內部年久失修,破損嚴重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客家圍龍屋架構,基本保存完整

如今圍龍屋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五華縣文廣新局也在積極採取措施挽救。“市、縣一級對於文保單位的資金是比較緊張的。當前我們只能先努力保護好其原狀,做好相關安全檢查。”五華縣文廣新局文物股的相關負責人說,目前璼公祠的情況調查工作正在有序鋪開,希望通過努力為其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爭取上級專項補助資金。

相繼出臺意見和條例

進一步推進圍龍屋保護工作

近年來,我市做出諸多嘗試,通過開展評選“十大客家民居”和80座“市級客家古民居”等評選活動,增強了群眾的保護意識,有效推動了古民居的保護工作。此外,我市還相繼出臺關於保護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強保護力度。

心酸!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今年3月1日,我市《梅州市客家圍龍屋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從客家圍龍屋的定義、各級政府職責、客家圍龍屋保護規劃和開發利用方式和有關行為的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明確,意味著客家圍龍屋的保護正式納入法律軌道,給予財政預算資金保障。其中規定,“列入保護名錄的客家圍龍屋有損毀危險,所有權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

但記者瞭解到,我市目前有5000多座客家圍龍,數量眾多且預算資金有限,僅靠政府力量很難實現保護全面覆蓋,對每一座破損的圍龍屋進行全面維護修繕。

為此,《條例》中也有相關規定,鼓勵房屋所有權人依法利用圍龍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傳統手工業或開辦民宿旅遊經營;也鼓勵房屋所有權人與其他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依法開展文化創意、文化研究以及開辦展覽館、博物館等特色經營活動,充分挖掘和盤活圍龍屋潛在資源,以法律為支撐共同推動保護利用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