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訪中國作協會員、姜堰區作協主席、《船之魅》作者曹學林

《姜堰日報》記者 周逸平

曹學林:男,1961年1月生,姜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泰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泰州市姜堰區作家協會主席。副研究館員職稱。曾任姜堰區文廣新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堰區文聯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船之魅》、中篇小說集《楊柳葉子青》、散文集《泥土與月光》《尋蹤與傾聽》《走不出的老家》《晚霞裡的風情》等,主編有《三水文化叢書》《溱湖旅遊文化小叢書》等,與人合著《在水一方——溱潼會船錄》《堅硬的泥土——泰州磚瓦的製作與工藝》等地方文化專著。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訪談]

記者: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船之魅》是您的又一部力作,請您介紹一下這部小說的故事梗概。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曹學林:我的長篇小說《船之魅》最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說取材於我們姜堰裡下河最大的水上廟會“溱潼會船”(清明篙子會),可以說是首部表現這一題材的長篇小說。該小說通過大堰縣龍湖鎮三代人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態和日常生活的書寫,同時藉助於對篙子會歷史文化的挖掘與想象,展示了東垛、龍湖以至大堰這一片緊鄰上河地區的下河區域的文化與歷史。全書融民俗風情與情愛故事於一體,並且讓歷史與當下、個體與時代交織行筆,既塑造了血肉豐滿、性格多重且多維立體的人物形象,也著力展示了裡下河地區豐富厚重的歷史人文風情和充滿傳奇色彩的會船文化。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記者:“溱潼會船”是姜堰獨具特色的民俗,堪稱“水鄉風情之博覽,民俗文化之大觀”。姜堰每年清明節舉辦的溱潼會船節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素有“天下會船數溱潼、溱潼會船甲天下”的美譽。表現會船的攝影作品、遊記散文是比較多的,就是沒呈現這一恢弘場景的長篇小說,您是怎麼生出以這一題材創作長篇小說的衝動的?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曹學林:我從事文化工作三十多年,可說幹了一輩子文化。我一直懷有一個夢想,就是以小說的形式,書寫和傳揚我所生活、工作的這方水土的風情和文化,為一輩子全心全意乾的“文化”這件事留下一點文學的痕跡。從1991年我第一次參加會船演出活動親眼目睹會船壯觀場面,到後來參與會船節策劃、組織工作,牽頭開展會船民俗的挖掘、記錄、保護、傳承和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直至我2016年退二線,對於溱潼會船,我可說浸淫其間二十多年。就是在這樣的與會船民俗及地方風情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我被家鄉風情民俗的魅力所震撼,萌生了創作長篇小說的念頭。我想以會船民俗和水鄉生活為素材,通過生動的敘事和鮮活的人物,把這一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告之世人、傳之後代。我以“船之魅”而寫人性之魅,寫文化之魅,寫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性之魅。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促成這部小說順利完成的還有這樣兩個因素,一是泰州市文聯實施“裡下河文學流派長篇小說資助項目”,我的這部小說有幸入選,成為獲得扶持的十部作品之一;二是2016年我正好退二線,有了較為充裕的時間,從這年的11月開始,我用了三個月時間完成初稿30萬字,後又花了大半年工夫進行修改,最後得以在今年1月出版。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記者:寫鄉風民俗和人文風情的小說並不少見,您的這部長篇小說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曹學林:應該說,這部小說是有一定特色的,首先是在內容上的傳奇性、地方性。小說講述了一個民俗,這就是姜堰裡下河水鄉最大的習俗“清明篙子會”;書寫了一段奇情,兩個家庭圍繞生子而發生的愛恨情仇。時間跨度大,涉及幾代人,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後幾十年的歲月。在這樣一個宏大敘事的背景下,我既著力描寫了幾個家族的矛盾糾葛,寫出了故事的傳奇性,又著力描寫了裡下河的民風民俗,特別是清明篙子會,凸顯其地方色彩。在寫作中,我注重將民風民俗、地方風情與家族的起落、人物的命運緊密相連,讓地方文化書寫與故事的展開鋪陳相互交融、自然熨帖。而這種傳奇性與地方性,我又儘可能地打上了姜堰的印記。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其次,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我還是用了一番功夫的。小說其實寫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昨日的故事,一個是當下的故事。昨日的故事以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為背景,以活躍在大堰地區的抗日民間組織篙子會會頭柳有志即柳一篙為主要人物,涉筆至藥店老闆、鄉紳濟生堂李恆義,柳有志妻子沈紅菱等一代人的情感糾葛與生活;當下的故事則是以柳大勇、田采薇和柳金貴這兩代人為中心,也即是柳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人為主,著眼於對地域文化與歷史的追尋、打撈與修復。兩個故事其實都是在寫柳家,昨日的故事,著眼於文化與歷史的呈現與展示,當下的故事,著眼於對文化的挖掘與修復。小說採取雙線耦合結構,將昨日的故事和當下的故事進行交叉敘述。全書總共15章,雙數章節敘述昨日的故事,單數章節敘述當下的故事,兩個故事在小說的第15章完全綰結在一起,使小說形成一種比較精緻的拱形結構。相較於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的單線敘事,這種敘述更具辨識度,更有“魅”性。評論家周衛彬認為,該小說結構很好,古今穿插交織,兩條線最後交接到一起,堪為小說結構範本,每一章單獨成頁,有復調之感。評論家姜廣平認為,《船之魅》以書寫“歷史——文化”的耦合雙線結構,在裡下河文學流派諸多作家作品中是少見的,作為結構藝術的上乘佳作,是裡下河文學流派的一個重大收穫。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記者:我注意到,小說的序言是著名文學評論家汪政先生所寫,他把您這部小說稱之為“文化小說”,對此您怎樣理解?這是您的創作初衷嗎?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曹學林:汪政是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茅盾文學獎的評委,著名文學評論家,他能為我的小說寫序,這是我的榮幸。汪主席序的題目就是“作為文化的小說”,在讀過這部小說後,他“毫不猶豫地”將其“歸入文化小說的類型”。文化小說,就是以文化作為主題,以文化作為題材,並以文化作為表現對象的小說。從歷史淵源上來看,小說都可以說起源於對文化的書寫,文化與小說一直相生相伴,就是在西方現代小說進入中國,並逐漸取代中國傳統小說模式之後,文化小說依然流脈不斷,沈從文、汪曾祺就堪為文化小說大家。汪政認為,儘管文化與小說如此密切,儘管文化小說的流脈不斷,但不得不承認,因為小說審美風尚的變化,特別是因為地方文化的衰落,這樣的寫作現在不多了。因而,為了小說的多樣性,為了文化的傳承,這樣的寫作更顯得重要。他“願意在這樣的角度來申明《船之魅》寫作的價值和意義”。汪主席的這些話,可說一語中的,寫作一部文化小說,正是我創作的初衷。當然,由於我水平能力所限,可能沒有寫好。還要說明的是,小說中關於對姜堰地域文化的書寫,我除了揉入自己在這方面學習研究的心得外,還參閱了大量的資料,包括《泰縣誌》《古鎮溱潼風情錄》以及有關本土文化專家的研究成果。當然,因為是小說,我對文化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進了自己的一些想象。再有一點,小說具有鮮明的姜堰裡下河地域色彩,但又並不完全侷限於姜堰,因而我在設計地名時沒有用真名,而是虛構了兩個地名,一是大堰,二是龍湖。這樣,我對文化的書寫就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記者:印象中,過去您的作品主要以散文為主,出版過幾部散文集,《船之魅》是您第一部長篇小說,您怎樣評價這部作品?是您的代表作嗎?

曹學林: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主要以寫作散文為主,至今在《文藝報》《散文選刊》《安徽文學》《雨花》等全國及地方報刊發表散文等各類作品120多萬字。出版過《泥土與月光》《尋蹤與傾聽》等10部作品集,多篇散文入選初高中閱讀文選,曾獲得過中央電視臺電視詩歌散文獎、中國當代散文獎、江蘇省報紙副刊散文獎、泰州市政府文藝獎、稻河文學獎等。散文集《晚霞裡的風情》曾獲得泰州建市20週年“我最喜愛的20本文學書籍”榮譽。當然這點成績太微薄了,很慚愧。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這部長篇小說對我來說,談不上代表作,但在我所有作品中卻是一部最為重要的作品,它寄託了我的文化、文學理想,實現了我作為一個“文化人”的文學夢。雖然它有許多的不完美處,有許多的瑕疵,但卻是我付出心血的傾心之作。我之所以三十多年堅守文化工作,是因為我對文化的熱愛,而我對文化的熱愛,又來源於姜堰這方熱土上豐富厚重的歷史人文風情、民俗民間文化對我的滋養和薰陶。因此,這部作品是為我所從事的文化事業而寫,是為我腳下這方水土而寫,是我一輩子鍾愛文化的結晶,是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之後收穫的一個果實,更是我對家鄉的一種報答和感恩。這部作品除入選了“泰州市裡下河文學流派長篇小說資助項目”外,還入選了2018年“江蘇省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書目”,最近又入圍了2018年度“今古傳奇全國優秀小說獎”。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記者:祝賀您!您長期在文化部門工作,又曾擔任過領導,目前還是姜堰作協的主席,對於姜堰文學的發展,您有些什麼看法,有著怎樣的期待?今後您個人在創作上還有什麼打算?

曹學林:姜堰文化底蘊深厚,同樣也有很好的文學傳統,近年來,姜堰文學得到較快的發展,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果,不少作家在國家級大刊、名刊上時有作品發表,逐步在全省、全國產生影響。黃躍華的中短篇小說,吳萍的文學評論,夏明霞的長篇小說,朱樹元的小小說等,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學隊伍呈現老中青梯次結構,文學活動開展較為活躍,散文創作形成一定特色。可以預期,姜堰一定會有更多優秀的文學人才產生,一定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問世,姜堰文學一定會走出去,在全省,乃至在全國產生一定的影響。本人願意在這方面跟大家共同努力,按照“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貼姜堰這方熱土,投入經濟發展大潮,為祖國而贊,為家園而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家鄉的父老鄉親。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風情的文化小說

曹學林先生近影

(發表於《姜堰日報》2018年8月8日第7版“三水文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