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访中国作协会员、姜堰区作协主席、《船之魅》作者曹学林

《姜堰日报》记者 周逸平

曹学林:男,1961年1月生,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泰州市姜堰区作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职称。曾任姜堰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堰区文联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船之魅》、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走不出的老家》《晚霞里的风情》等,主编有《三水文化丛书》《溱湖旅游文化小丛书》等,与人合著《在水一方——溱潼会船录》《坚硬的泥土——泰州砖瓦的制作与工艺》等地方文化专著。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访谈]

记者: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船之魅》是您的又一部力作,请您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曹学林:我的长篇小说《船之魅》最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说取材于我们姜堰里下河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潼会船”(清明篙子会),可以说是首部表现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大堰县龙湖镇三代人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和日常生活的书写,同时借助于对篙子会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想象,展示了东垛、龙湖以至大堰这一片紧邻上河地区的下河区域的文化与历史。全书融民俗风情与情爱故事于一体,并且让历史与当下、个体与时代交织行笔,既塑造了血肉丰满、性格多重且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也着力展示了里下河地区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风情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会船文化。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记者:“溱潼会船”是姜堰独具特色的民俗,堪称“水乡风情之博览,民俗文化之大观”。姜堰每年清明节举办的溱潼会船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素有“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的美誉。表现会船的摄影作品、游记散文是比较多的,就是没呈现这一恢弘场景的长篇小说,您是怎么生出以这一题材创作长篇小说的冲动的?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曹学林:我从事文化工作三十多年,可说干了一辈子文化。我一直怀有一个梦想,就是以小说的形式,书写和传扬我所生活、工作的这方水土的风情和文化,为一辈子全心全意干的“文化”这件事留下一点文学的痕迹。从1991年我第一次参加会船演出活动亲眼目睹会船壮观场面,到后来参与会船节策划、组织工作,牵头开展会船民俗的挖掘、记录、保护、传承和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直至我2016年退二线,对于溱潼会船,我可说浸淫其间二十多年。就是在这样的与会船民俗及地方风情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被家乡风情民俗的魅力所震撼,萌生了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我想以会船民俗和水乡生活为素材,通过生动的叙事和鲜活的人物,把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告之世人、传之后代。我以“船之魅”而写人性之魅,写文化之魅,写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性之魅。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促成这部小说顺利完成的还有这样两个因素,一是泰州市文联实施“里下河文学流派长篇小说资助项目”,我的这部小说有幸入选,成为获得扶持的十部作品之一;二是2016年我正好退二线,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从这年的11月开始,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初稿30万字,后又花了大半年工夫进行修改,最后得以在今年1月出版。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记者:写乡风民俗和人文风情的小说并不少见,您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曹学林:应该说,这部小说是有一定特色的,首先是在内容上的传奇性、地方性。小说讲述了一个民俗,这就是姜堰里下河水乡最大的习俗“清明篙子会”;书写了一段奇情,两个家庭围绕生子而发生的爱恨情仇。时间跨度大,涉及几代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十年的岁月。在这样一个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我既着力描写了几个家族的矛盾纠葛,写出了故事的传奇性,又着力描写了里下河的民风民俗,特别是清明篙子会,凸显其地方色彩。在写作中,我注重将民风民俗、地方风情与家族的起落、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让地方文化书写与故事的展开铺陈相互交融、自然熨帖。而这种传奇性与地方性,我又尽可能地打上了姜堰的印记。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其次,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我还是用了一番功夫的。小说其实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昨日的故事,一个是当下的故事。昨日的故事以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活跃在大堰地区的抗日民间组织篙子会会头柳有志即柳一篙为主要人物,涉笔至药店老板、乡绅济生堂李恒义,柳有志妻子沈红菱等一代人的情感纠葛与生活;当下的故事则是以柳大勇、田采薇和柳金贵这两代人为中心,也即是柳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人为主,着眼于对地域文化与历史的追寻、打捞与修复。两个故事其实都是在写柳家,昨日的故事,着眼于文化与历史的呈现与展示,当下的故事,着眼于对文化的挖掘与修复。小说采取双线耦合结构,将昨日的故事和当下的故事进行交叉叙述。全书总共15章,双数章节叙述昨日的故事,单数章节叙述当下的故事,两个故事在小说的第15章完全绾结在一起,使小说形成一种比较精致的拱形结构。相较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单线叙事,这种叙述更具辨识度,更有“魅”性。评论家周卫彬认为,该小说结构很好,古今穿插交织,两条线最后交接到一起,堪为小说结构范本,每一章单独成页,有复调之感。评论家姜广平认为,《船之魅》以书写“历史——文化”的耦合双线结构,在里下河文学流派诸多作家作品中是少见的,作为结构艺术的上乘佳作,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一个重大收获。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记者:我注意到,小说的序言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先生所写,他把您这部小说称之为“文化小说”,对此您怎样理解?这是您的创作初衷吗?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曹学林:汪政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茅盾文学奖的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他能为我的小说写序,这是我的荣幸。汪主席序的题目就是“作为文化的小说”,在读过这部小说后,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文化小说的类型”。文化小说,就是以文化作为主题,以文化作为题材,并以文化作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小说都可以说起源于对文化的书写,文化与小说一直相生相伴,就是在西方现代小说进入中国,并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小说模式之后,文化小说依然流脉不断,沈从文、汪曾祺就堪为文化小说大家。汪政认为,尽管文化与小说如此密切,尽管文化小说的流脉不断,但不得不承认,因为小说审美风尚的变化,特别是因为地方文化的衰落,这样的写作现在不多了。因而,为了小说的多样性,为了文化的传承,这样的写作更显得重要。他“愿意在这样的角度来申明《船之魅》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汪主席的这些话,可说一语中的,写作一部文化小说,正是我创作的初衷。当然,由于我水平能力所限,可能没有写好。还要说明的是,小说中关于对姜堰地域文化的书写,我除了揉入自己在这方面学习研究的心得外,还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泰县志》《古镇溱潼风情录》以及有关本土文化专家的研究成果。当然,因为是小说,我对文化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进了自己的一些想象。再有一点,小说具有鲜明的姜堰里下河地域色彩,但又并不完全局限于姜堰,因而我在设计地名时没有用真名,而是虚构了两个地名,一是大堰,二是龙湖。这样,我对文化的书写就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记者:印象中,过去您的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出版过几部散文集,《船之魅》是您第一部长篇小说,您怎样评价这部作品?是您的代表作吗?

曹学林: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以写作散文为主,至今在《文艺报》《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雨花》等全国及地方报刊发表散文等各类作品120多万字。出版过《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10部作品集,多篇散文入选初高中阅读文选,曾获得过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奖、中国当代散文奖、江苏省报纸副刊散文奖、泰州市政府文艺奖、稻河文学奖等。散文集《晚霞里的风情》曾获得泰州建市20周年“我最喜爱的20本文学书籍”荣誉。当然这点成绩太微薄了,很惭愧。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对我来说,谈不上代表作,但在我所有作品中却是一部最为重要的作品,它寄托了我的文化、文学理想,实现了我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文学梦。虽然它有许多的不完美处,有许多的瑕疵,但却是我付出心血的倾心之作。我之所以三十多年坚守文化工作,是因为我对文化的热爱,而我对文化的热爱,又来源于姜堰这方热土上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风情、民俗民间文化对我的滋养和熏陶。因此,这部作品是为我所从事的文化事业而写,是为我脚下这方水土而写,是我一辈子钟爱文化的结晶,是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之后收获的一个果实,更是我对家乡的一种报答和感恩。这部作品除入选了“泰州市里下河文学流派长篇小说资助项目”外,还入选了2018年“江苏省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最近又入围了2018年度“今古传奇全国优秀小说奖”。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记者:祝贺您!您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又曾担任过领导,目前还是姜堰作协的主席,对于姜堰文学的发展,您有些什么看法,有着怎样的期待?今后您个人在创作上还有什么打算?

曹学林:姜堰文化底蕴深厚,同样也有很好的文学传统,近年来,姜堰文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不少作家在国家级大刊、名刊上时有作品发表,逐步在全省、全国产生影响。黄跃华的中短篇小说,吴萍的文学评论,夏明霞的长篇小说,朱树元的小小说等,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学队伍呈现老中青梯次结构,文学活动开展较为活跃,散文创作形成一定特色。可以预期,姜堰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产生,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姜堰文学一定会走出去,在全省,乃至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人愿意在这方面跟大家共同努力,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贴姜堰这方热土,投入经济发展大潮,为祖国而赞,为家园而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船之魅》:一部展示姜堰地域风情的文化小说

曹学林先生近影

(发表于《姜堰日报》2018年8月8日第7版“三水文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