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爲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大家好,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2000執導的電影《一一》,該電影最初沒有在臺灣上映,而是選擇了在國外上映,同年該片入圍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時代》週刊評選的年度十佳影片,楊德昌也憑藉該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能夠獲得如此成就,想必這部電影肯定是不一般的,影片全長將近三個小時,雖然長,但並不會讓人覺得看不下去。影片中,似乎家裡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或許只有用三個小時才能平穩將每個人的特點展現出來,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將這部電影封為神作。或許是因為電影描述了太多典型的人物,每個人都從這部家庭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電影圍繞著在臺北市住著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丈夫簡南俊,妻子敏敏,大女兒婷婷和年僅十歲的小兒子洋洋,他們和敏敏的母親一起生活著。

描繪家庭的電影總是讓人感覺那麼真實,因為它貼近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覺得劇中的某個人就是現實中的自己

故事以敏敏兄弟阿迪的婚禮開場,這一天家裡突然發生了一系列的麻煩,先是阿迪的舊情人云雲在阿迪和新婚妻子的婚禮上大吵大鬧,剛剛勸好了云云,簡南俊卻在電梯口與自己30年前的舊情人相遇。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緊接著婆婆因為倒陽臺上婷婷忘記倒掉的垃圾而摔倒陷入昏迷。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一系列的打擊,來的那麼突然又似乎是那麼的順其自然,讓人來不及反應。

醫生建議家人每天輪流跟婆婆講話,這也是正是這部電影巧妙的地方,每個人面對昏迷的婆婆講話,實則是對每個人內心世界的表達,然而每個人面對婆婆時卻說不了幾句話,反映的其實是每個人忙碌的生活下,內心的空虛。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在這一系列的打擊之下,敏敏的精神也接近崩潰,她開始整天燒香拜佛,為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最終選擇了上山住進寺廟中。

洋洋始終不肯跟婆婆說話,他受爸爸的影響愛上了照相機,他覺得人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最喜歡他跟爸爸的那句對白: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我們是不是隻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小孩子的問題,總是那麼簡單卻直擊心靈,讓人難以回答。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簡南俊無法回答洋洋的問題,他建議洋洋用相機拍下來,於是洋洋喜歡上了相機,他喜歡拍攝人的背面,用兒童簡單的視角拍攝生活,卻總是在學校遭受刁難。

簡南俊默默承受著家庭和公司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他趁著去日本出差的機會和舊情人為曾經那段沒有畫上句號的感情寫下了一個結局。兩人雖然彼此知道自己是對方的真愛,然而卻再也無法從頭再來。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婷婷最終發現胖子真正愛的人不是自己,他的內心深處還在愛著麗麗,這一切都讓婷婷覺得非常傷心,而深愛著麗麗的胖子誤以為麗麗和她的老師有關係,衝動之下殺了那個男人。

不久婆婆去世,敏敏下山回家,生活還是一如既往,只是每個人的心裡,好像明白了什麼,但似乎又多了一份迷茫。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看似很平淡的生活片段,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電影名為《一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概是想要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屬於不同的集體,不同的社會中,但我們始終是以個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其他人沒有辦法完完全全理解我們,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就像影片中的一家,雖是一家人,但是他們之間除了生活上的往來以外,基本上沒有其他交集,或許也是因為如此,面對一系列的困難,每個人才會顯得那麼束手無措。

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呢?三個小時的影片裡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不同身份,就像是我們生活的一個縮影,也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小縮影,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

楊德昌的這部《一一》,被人們封為神作,每個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


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呢?你從電影裡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