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商業模式的本質,其實都是金融模式!

一切商業模式的本質,其實都是金融模式!

有三個朋友都創業:一個是賣家電、一個賣房子、一個做移民。都來請你做合夥人,你選哪個?

或者有三家公司:一個做區塊鏈、一個做教育培訓、一個做創業服務,都請你來做總經理,你選哪個?

我再舉兩個例子,陳軒畢業後去企業做銷售管理。做了兩年後,有了兩個選擇,一個是去做旅遊,一個是去做營銷諮詢。我該怎麼選?

還有我本科畢業時拿到五個offer:一個同仁堂做銷管、一個招商局管中小企業聯合會、一個聯邦快遞做財務助理、一個是亞都做管理培訓生。我該怎麼選?

亞馬遜的光頭貝佐斯說過:你的選擇,定義了你自己!

但對於糾結的你來說:到底該怎麼選呢?

(一)

說說上面三位創業的朋友的現狀吧:

賣家電的,現在家裡一堆家電。對國際各品牌如數家珍:什麼索尼的電視、博世的冰箱、松下的牙刷… …

但每天抓生產、抓銷售、抓管理,忙忙叨叨既沒工夫陪孩子,也沒精力照顧老人,都甩給老婆,雖然混了十多年,貴為高管,總覺得錢不夠用,見了渠道還得裝孫子。

賣房子的呢?有7套房子了,老婆變成喜歡瑜伽的包租婆。去他家的無敵海景房,喝點汾酒,談玄論道,確實很享受。現在每套房子都漲了十幾倍。現在做做理財,做做投資,已經不怎麼出來做事了!

做移民的大哥,是北上深高端會所的常客,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自稱“販賣高端人口的高端人口販子”。喜歡紅酒洋妞、喜歡擼串滑雪、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無所不通,智商情商已經修煉到了化境。

他的朋友圈,大都是曬圖,今天和肯尼亞總統打獵,明天去塞班陪玩。閉環已經做成,一年賣掉幾十個人,剩下的就是閒雲野鶴、享受生活

三個朋友選了三個不同的商業,其實選擇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品質。而商業選擇的本質,其實是金融模式的選擇!

(二)

一切商業模式的本質,其實都是金融模式。而金融模式最核心的,其實是你的現金流撬動能力。說白了,通過你的產品,你能把多少錢套進來?去年京東的營收是3623億,全年淨利潤50億。所以劉強東牛嘛!

資本的底線是保值增值。它對現金流是充滿病態的渴求。一家公司每年營業收入100億,利潤-10億;另一家公司營業收入500萬,利潤100萬,你覺的,資本對哪家公司更感興趣?

資本不怕你要錢,但你要讓他看到希望。你不能靠資本本身去生存和擴張。前者是內生增值,後者是外延拓展。所以對於創業者而言,你要借用資本來創建和完善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當商業之井打出來了水,就躺下來歇歇腳,僱傭一幫腳伕,瘋狂摟錢。這時候,你才是資本眼裡的上帝。隨便你怎麼懟他。

去年有家風投老總放出話來:“創業公司年營收增長達不到100%,他連看都不看的”,很多人聽著彆扭,其實很有道理。

有了噴薄昂揚的現金流,公司的價值才能凸顯出來。創業公司的財報都沒法看,所以用PS還是好用的。“流水才是錢,其他都不算”。你看京東的利潤率才1.3%,但擋不住老百姓的錢使勁往京東衝啊。

公司的價值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你連現金流都沒有,憑什麼估值?如果沒有增長,風投靠什麼賺錢?

很多人對“風口”嗤之以鼻,認為太沒有立場。其實風口意味著藍海和顛覆,意味著在既得利益的格局下,找到了撬動現金流的機會。所以即使摩拜和OFO虧成這樣,也沒人能否認其商業本身的價值。

2009年,幫泰山在線做全套商業策略、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當時李總說:「我們沒有競爭對手!我們沒有對標企業!我們要顛覆整個行業」。9年過去了,印象和衝擊依然很深。

回到創業的選擇上,賣家電能撬動多少現金流?一個家電就幾百幾千,一個房子多少錢?一年別多賣,在北上深賣掉200套房子,流水比80%的上市公司都高。

所以鏈家厲害嘛!最近除了推貝殼網花錢花的不要不要的,還要順帶手100億,把北京盈科中心的房子收了。財大氣粗!不得不點贊!

所以創業要找能最大程度撬動現金流的項目,這才是正道!

(三)

那什麼樣的創業才能搞到最多的現金流呢?或者說如何構建商業模式才能抓到最多的現金呢?

A:撬動現金流,最強大的要素是技術!

蘋果2017年賣了2292億美金。誰不眼饞?但有幾個人能學得了蘋果的技術?

技術是商業最大的競爭力。也是對銷售費用最大的對沖。

沒有技術,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門檻。只能玩運營。早年還有山寨蘋果專賣店的,但有意義嗎?

把自己整形整成喬布斯也沒用。蘋果真正的護城河在技術。

比如隨拍的創始人周杰凌,沒做過什麼廣告,就在眾籌網站indiegogo上放了產品的思路和創意,就被全世界的經銷商輪番邀請和騷擾。輕輕鬆鬆賣掉了幾千萬。

B:撬動現金流,第二強大的要素是產品利潤

賣飲料,我們團隊賣了700萬罐。但遠遠比不上兄弟團隊賣掉200套別墅。孰難孰易?

大家看清楚,不是利潤率,而是真真切切的利潤額。實業的行業平均淨利潤率都是11%,既然都差不多,為什麼不賣貴的呢?

流量越來越稀缺,競爭越來越加劇,產業格局日趨穩定。留給創業者的時間和資源越來越少。但好處是:老百姓越來越有錢、追求越來越審美化、個性化和體驗化。所以還是要大膽地賣貴的東西。

人生就是出來賣的,賣的東西一定要選好!在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能賣鑽石就不要賣衣服,能賣房子就不要賣鑽石。

咱們要賣一個、頂一個、賺一個!

C:撬動現金流,鏈條越短、離錢越近越好

新加坡物流公司開始甩賣OFO自行車。我當時感慨:實業的鏈條太長,即使策略正確,但價值鏈上每個環節在初期都是失控的。你所謂的正確的策略都被扭曲和衰減掉了。

2013年一堆創業者去做P2P,為什麼?融資成本12%,放貸收益42%,沒有任何物流庫存,只要做好風控、搞個平臺、找幾個做運營不就行了?

錢進錢出賺到錢!多清爽。去年比特幣,讓幾個哥們頓時身價暴漲。之前有哥們昨天還吃沙縣小吃,第二天ICO發幣回款了130億,刨除運氣,離錢近、鏈條短才是最大的優勢嘛!

中國企業為什麼喜歡“做大做強”?為什麼喜歡成立“集團公司”?這裡面的邏輯是:“用錢賺錢最輕鬆最簡單!”。大公司或者集團公司就是一個殼,有了這個殼,企業老總就可以很方便地融到低成本的現金,然後呢?在集團內部重新分配這筆資金。

說到底,還是現金流遊戲。

金立董事長劉立榮,在金立手機現金流極度緊張時,2017年12.18億(幾乎是金立全年淨利潤)購入南粵銀行9.3%的股份、半年內升值40%;2014年斥資7.1億前海拿地,又購入微眾銀行3%股份;又投資12億建造金立大廈(現在價值20億)。

三年漲了三倍呀,同志們!

現在實業的玩法,都是用實業做現金流,用金融實現資產增值!手機的鏈條太長,需要不計血本地砸開市場。要不然沒戲!所以俞雷的套路是對的。

D:撬動現金流,預付費、粘性強是關鍵

教育培訓也是和現金流做朋友的玩法。學生黏性強,報了名,至少要學一兩年吧。而且每次都是預付費。多好,杜邦公式中的OTHER’S MONEY!

創業服務賺得是挖金礦的人的錢。離慾望很近,而且商業模式足夠輕盈。不僅僅是預付費,而且以投資的概念對沖掉高昂價格敏感。你看牛文文總,短短5年多時間就上了創業板,一年做到了2個多億的營收。

總之,把創業當金融來看,很多事情就雲開日出,朗朗清清。對不對?

對了,本人現任某創投基金合夥人。有需要錢的創業者,歡迎勾搭!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