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规,幼儿园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家长们怎么看?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小学在招生入学方式中有测试行为的,将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要求幼儿园纠正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小学零起点教学也被列入《通知》中。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教育部新规,幼儿园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家长们怎么看?

果不其然,此规一出引发不少焦虑家长的共鸣”不学怎么办?小学一入学根本就跟不上…“难道让孩子疯玩到六岁直接上小学?”“幼儿园啥也不教,小学一上去啥都得会,要小孩一夜之间自学成才么?”

教育部新规,幼儿园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家长们怎么看?

从评论上看似乎大部分网友都不认可《通知》上的内容,《通知》上有强调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个不太可能,禁止幼儿园超前教育只会促长培训机构。

教育部新规,幼儿园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家长们怎么看?

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发文了,幼儿园超前学习,就象在赛场上看到旁边的人都在抢跑,如果不跟上就会落后,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超前教育、拔尖教育的现象就刹不住车。但是不管如何,我觉得迫不及待的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做加减法,抢先给孩子提供一个高点,其实是家长们在焦虑与盲目中拔苗助长,那么,在现在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难道我们什么都不管,让孩子一直玩到六七岁上小学吗?

教育部新规,幼儿园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家长们怎么看?

其实,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本身。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了解和挖掘自己孩子的兴趣和优点,帮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的专注力,积极提问积极思考,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尤其最开始,就要养成各种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按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去选择培养的方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不到十个月就会走路,有的快两岁了还磕磕碰碰;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地坐下来涂涂画画,有的完全坐不下来喜欢蹦蹦跳跳;有的两三岁就识不少字,有的怎么引导都对书本不感兴趣。但又怎么样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学会的始终都会学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家长按照自己孩子的特长再去培养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孩子的专注力。0到6岁孩子的敏感期,就是孩子对某一事物狂热迷恋的一段时间,因为这种迷恋,会使孩子对喜欢的事物倾注很大注意力,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手与口的敏感期,会不停地“吃”手,空间的敏感期,他们喜欢在家里翻箱倒柜,拿出东西,或者把自己塞进柜子、床底等一些小空间里……当孩子对迷恋的事物兴趣过去后,或者熟练的掌握了这种行为,就会出现另外一个敏感期,孩子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地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多数时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在大人的眼里很是无聊,当他们沉浸在无聊的游戏中时,请不要打断和干涉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专心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6岁以前,养成他们专注于某一种行为的好习惯长大后也能保持这一点品质和习惯。专注力强的孩子以后学习就不会吃力。

3、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每个小孩天生都具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小的时候就会不停地用口或手感触周围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展为运用语言“为什么”,什么事都会刨根问底问个清楚。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应该鼓励这种探索精神,并且和孩子一起探索,让孩子们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体会和家长一起探索的乐趣。

6岁以前的孩子费力的学会一些字和加减法,上学以后迟早也会学到,但是专注力和观察能力、想象力则是越早培养越好,家长们一定要抓住0-6岁这个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让孩子以他擅长的方式去学习,激发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育部新规,幼儿园禁止提前教拼音等课程,家长们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