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問古:孤品稀有大清「反龍」宣統三年和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

大清銀幣反龍壹圓,清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

反龍是因在龍身的朝向上是相反的,因而得名,“反龍”從龍頭、龍身到龍尾呈逆時針方向,而且龍尾是隱藏在雲朵之中,是大清宣統三年系列當中的一枚。宣統三年清朝銀幣是從1911年開始鑄造的,鑄造了多個版別,但由於種種原因,只有“反龍”版別的宣統三年清朝銀幣是僅只有一枚,因此民間見到的宣統三年清朝銀幣為數不多“”的版別。

廣州問古:孤品稀有大清“反龍”宣統三年和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

這枚大清銀幣宣統三年,直徑3.9cm,重26.78g。正面中文“大清銀幣”,外圈圍上4個同義滿文,下有“宣統三年”,左右分列長枝大花飾。背面“壹圓”,外圍龍紋,下有英文“ONE DOLLAR”。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反龍”,此枚錢幣鏡面包漿,五彩包漿,保存完好,沒有流通過,人見人愛,為現市罕見。藏品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

廣州問古:孤品稀有大清“反龍”宣統三年和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

大清銀幣反龍是大清銀幣中的一種。大清銀幣鑄於宣統三年,戶部造幣總廠製造。該廠設於天津,生產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有多種式樣。大清銀幣分為長鬚龍、短鬚龍、大尾龍、曲須龍、反龍這幾個版本,隨著古錢幣收藏市場越來越火,不少珍稀的大清銀幣都拍出了不菲的價格。“反龍”,也就是最終選用的“國幣”——大清宣三,喬治親自設計並雕刻。和其他四款樣幣相比,“反龍”可能少了一些誇張和革新,多了一些協調和傳統,相信這是中西方雕刻師爭執與妥協的結果,也是最終能通過“比稿”原因之一。事實上,大清“反龍”價值物以稀為貴晚清銀幣已有百年曆史存世量少,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除了曲須龍外,其他四鍾都是樣幣,更是稀少,部分是流向海外,越來越高價值。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段祺瑞像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銀幣為近代民國時期著名的軍閥肖像銀幣之一,由天津造幣廠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鑄造,以紀念是年11月北洋軍閥段祺瑞被推為總攬軍政大權的中華民國政府臨時執政之職。銀幣正面鑄段祺瑞半身西服像,上鐫楷書“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九字,背面中央鐫篆書“和平”二字,以嘉禾圖託之。該銀幣沒有鐫刻幣值和紀年文字,銀幣形制和重量與一元流通銀幣相同。

廣州問古:孤品稀有大清“反龍”宣統三年和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

1924年段祺瑞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金幣,此幣面壓鑄深,立休感強,髮絲清希幣面如境,此幣現市難見,極為少見,完全未使用。袁世凱死後,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把持北洋軍閥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向日本大量借款、購買軍火,編練“參戰軍”。1920年被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擊潰下野。1924年直系政權傾覆,被馮玉祥等人推舉為北京臨時執政。為紀念段祺瑞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之職,天津造幣廠同期鑄造了少量段祺瑞像銀模金質樣幣。

廣州問古:孤品稀有大清“反龍”宣統三年和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

該幣的收藏價值來說,市場證明了它是銀元收藏的佼佼者。這幾年近現代機制銀幣投資與收藏呈現出持續走高的態勢,比起跌宕不定的股票市場,銀元收藏被稱為“永不貶值的投資”,在投資避險盛行的今天,老銀元以其文物和貴金屬的雙重屬性,常給收藏投資者帶來驚喜。舊時原本用來促進商品流通的貨幣,今已成為收藏品,加之近年來以黃金、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價格穩步上升,傳統的銀元價格也開始不斷攀升。升值最快的典型還要算“軍閥幣”系列。相較於過去4年漲幅,已經達到5倍之多。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中國機制銀幣日漸走俏,價格也將一路上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