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僞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01

小喬、小凡與林子同時在一家瑜伽館裡報了班,大家都是零基礎,不同的是,小喬辦的是年卡,小凡辦的是100次卡,林子報的是初級教練班。

小喬比較隨心所欲地去上課,年卡到期了也沒去夠50次,便不再續卡了。

林子通過考試獲得了初級教練證,自己都能當教練還去瑜伽館浪費錢幹什麼,也不願再開卡。

小凡經過一年100次的摸索練習,發現瑜伽館晚上八點的時間最適合自己:

每天七點多吃完晚飯,練瑜伽時不會太飽,也不會太餓。

練完瑜伽9點半回到家,還可以保持每晚睡覺前讀書的習慣。

如果平均一個星期去四天估算的話,開年卡比較划算,於是小凡重新換了年卡。

大家都認為小凡能夠堅持去瑜伽館,一定是時間比較空閒。

恰恰相反,小凡有固定的工作,而小喬與林子都是在家待業,有很多自由的時間可以掌握。

別讓“偽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又一年過去了,小凡依然保持著去瑜伽館的習慣,不僅身材愈發令人羨慕,工作的狀態也是異常飽滿,幹勁十足。

升級為全職媽媽的林子沒再進修,她的瑜伽初級教練證書也一直在家躺著。

愛吃愛睡的小喬體重增加了30斤,面試了好幾份工作也無疾而終,小喬後悔自己沒有堅持練瑜伽,猶豫著要不要去館裡重新辦張卡。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不能預知自己的未來,等到中年老年的時候,我們羨慕那些成功的人,認為他們自律,自己相比之下只是少了一份堅持。

事實真的如此麼?

其實比自律更重要的,是自我認知。

德爾裴阿波羅神廟門口刻有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

小凡對於自己,就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按照自身的體能情況,日常的作息時間,先給自己選定一個可以夠得著的小目標,那麼堅持下去自然會少了些障礙。

當小目標實現後,增添了信心,掌握了方法,小凡再根據需求的變化,樹立一個更遠的目標,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不斷地調整自己,從而成長起來。

別讓“偽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02

心理學上的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是一種意識狀態,包括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標,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徵,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經把人的認知狀態分成四種:

A.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B知道自己不知道;

C知道自己知道;

D不知道自己知道。

現實生活裡,95%以上的人都處在第一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於是容易迷失了自己。

在同樣的起跑線上,小凡愈行愈遠,而小喬與林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看似努力過,卻是盲目的,最終達不到理想的結果。

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職業,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節奏,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華住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季琦認為:

人一輩子,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籤,尤其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要想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學會和自己的未來對話。失敗的時候不卑微沮喪,成功的時候不得意猖狂,認真做自己就好。

認真做自己,就得學會如何正確地,清晰地,全面地自我認知。

人的內心世界往往是最複雜的,自我認知聽起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要想真正地成長起來,我們就必須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清醒地剖析自己並學會管理自己。

別讓“偽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03

20世紀30年代中期,彼得·德魯克還是一個年輕人,在倫敦做投資銀行業務,工作非常出色。

然而,他不認為自己擔任資產管理人是在做貢獻,他認為,一生忙於賺錢、死了成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沒有任何意義。

雖然當時的他並沒有錢,也沒有任何其他就業前景。在經濟大蕭條,前景不樂觀的情況下,他還是辭去了工作,致力於對人的研究。

1971年後他長期在美國加州克萊爾蒙特研究生院任教。

1999年發表了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其中,《如何進行自我管理》的文章是《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以來重印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一。

德魯克的思想深遠於人性和人文範疇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具有指導意義,他對自己提出的五大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1、我的長處是什麼

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如果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幹不了的事情。

馬克思年輕時的夢想是一名詩人,但他很快發現自己的長處其實並不在那,便毅然轉為研究社會科學。

試想一下,如果他不瞭解自己的長處,歷史上只是多了一位普通的詩人馬克思,而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要發現自己的長處,可以試試德魯克的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我們需要在忙碌的生活裡給自己一些時間,靜下來思考:“我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產生成果?”

當約定期滿,拿出當初的構想,與現實對照,會意外的發現很多構想與現實不符。通過反思和總結,我們會覺察到自己的疏忽,不斷成長。

2、我的做事風格如何

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時是怎樣把事情給做成的。

同一個人的長處一樣,一個人的做事風格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由人的個性決定。

有人喜歡做管理,做決策;有人喜歡自由發揮想象力的空間。瞭解自己的做事風格,才能找到指引方向的燈塔,不會迷失了自我。

別讓“偽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3、我的學習方式是什麼

學習方式有很多種,有人喜歡看書;有人喜歡在分享中理清思路;有人喜歡在聽課中學習知識……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學習進步比較快?”沒有意識的學習,自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每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學習,有目的、有系統的按計劃行動。

4、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20世紀初,德國駐英國大使是當時在倫敦所有大國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

1906年,他突然辭職,不願主持外交使團為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舉行的晚宴。

這位國王是一個臭名昭著的色鬼,並且明確表示他想出席什麼樣的晚宴。

據有關報道,這位德國大使曾說:“我不想早晨刮臉時在鏡子裡看到一個皮條客。”

這就是德魯克的鏡子測試法。我們所遵從的價值觀要求你問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鏡子裡想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人?

5、我屬於何處

知道自己不適合當公務員,應學會拒絕隨大流的公務員考試。知道自己不適合擔任決策者,應學會拒絕做管理工作。

需要預先規劃的不是事業,而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和價值觀後,知道自己屬於何處,準確把握機遇,可使一個勤奮、有能力但原本表現平平的普通人,變成出類拔萃的成功者。

別讓“偽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04

楊瀾曾說過一段話:

與其等待被拯救,不如自己去創造,而自我認知應該就是起點。

想想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是誰,到底要什麼?

與其活在別人為我們指定的角色中,不如制定自己的標準,去探索,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力。

今天是時候換一種眼光,不是割裂地,而是更完整地看待我們自身的需求:身體與情緒的健康,事業與家庭的平衡,還有精神的成長與超越。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裡,都會有孤獨和軟弱的時候,我們總是要不斷地思考自己,不斷做出諸多的抉擇。

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即“巴納姆效應”的從眾心理。

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找到內心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平衡點,去努力挖掘自己的閃光點,瞭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去塑造更多的可能性。

理想的人生其實都有跡可循,而最初成長的起點,就是先做好自我認知。

去努力瞭解自己吧,找到了自我,也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別讓“偽自律”毀了你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