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讓大山敞開了胸懷

公路,讓大山敞開了胸懷

敞開山門的路

巍巍大巴山,悠悠嵐河水,孕育了一個神秘的地方,這裡山巒起伏,溝谷密佈,峭壁林立,石洞深幽,森林鬱閉,不僅有生物基因庫的美譽,還有“八仙”修道的神話傳說,它與重慶市的城口縣、陝西省的鎮坪、嵐皋縣毗鄰,三面環山,一水西流的八仙鎮就在這裡——我的家鄉。在改革開放40年來,它的最大變化莫過於交通的不斷髮展提升,以前爬坡上嶺的彎彎小路,現在變成了寬闊的公路,由羊腸小道變成蜿蜒的公路後,再又升級成平坦的水泥路,徹底改變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晴通雨阻的路況將一去不復返了。公路兩旁栽上了香樟樹,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每當夜幕降臨,那一盞盞的路燈照亮著前行的山路,讓山裡人感受到黨的光輝和溫暖,這是讓八仙人感到最榮耀的事情。

早在漢、唐時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但野性的山林不適宜他們生存,留下了漢墓和畫像磚,離開了;明末清初,湖廣流民看到這裡山大溝深,與世隔絕,是一個躲避戰亂的世外桃園,於是便扶老攜幼,挽草為業,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解放後,已經有4.1萬多人,生活在644平方公里的深山裡,卻沒有一條公路與外界相通。為了生存,這裡所有的人都必須採用背力,用揹簍、打杵肩背二、三百斤重量的物資翻山越嶺並以背力為職業,俗稱“背老二”往返於巴蜀懸崖峭壁之上的古鹽道,從八仙到洛河、到白果坪的羊腸山路上,灑滿了他們的汗水,佈滿了他們的足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背力的運費是百里百斤3塊6角錢一趟。“望到屋,走到哭”,是當時“背老二”的真實寫照。低山川道常戲稱八仙人為“山老扒裡的人”;因以洋芋為主食,又戲稱“山洋芋腦殼”,沉重的壓力,惡劣的環境,清苦的生活,讓這裡的人承擔著巨大的生活壓力。

平利縣委、縣政府考慮到八仙不僅離縣城遠,而且隔著2000多米高的大山,調運糧食物資,靠人力背馱,辛苦程度太大,嚴重影響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決定首修“白獅(原名雙坪)”路,即從平鎮路的白果坪到八仙獅坪的公路,全長38裡。為完成這一偉大工程,組建了兩千多人的“民兵基建團”,從1965年破土動工,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一段一段的穩步推進。民兵和技術人員,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餐風露宿,用最原始的板鋤、撮箕、鐵錘、鋼釺等簡單工具,通過8年的努力,硬是在崇山峻嶺中鑿出一條蜿蜒通道,圓了八仙人民通公路的夢想。1972年國慶節前,在獅坪街舉行了通車典禮大會。那時,我還是一個上小學的娃娃,但我和山裡的孩子們一樣,第一次看到了汽車。

這條公路的修通,初步解決了物資的調運問題,但在冬季大雪封山時,這條公路就得停止運營,人們的出行仍然要靠雙腳上山下嶺,由於處在深山之中,遇到連陰雨或暴雨,也常常裡崩外垮,路面損毀,造成交通中斷,而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搶修水毀路段只能依靠原始工具,常常10天半月不能通行。1979年冬,我曾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雪地裡登上過馮家梁山頂,雖然“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起”,迷人的景色也代替不了遙遠的路程,我們還得繼續前行。

1983年7月,公社的廣播通知我們幾個報考省招輪換幹部的青年,到縣醫院參加體格檢查,因為天雨塌方,班車停運,我們只有在次日凌晨出發,上韓河,翻梁下白果坪,再到縣城,走了一整天,於當晚十時趕到縣城住進了平利飯店,這一趟行走,讓我們感受了有路沒有車的艱辛。

1986年,我已經在與嵐皋接壤的烏金鄉工作四年。這一年,八仙到嵐皋的公路建成通車,打開了八仙通往外界的西大門,接著開通了八仙—嵐皋—安康的直達班車,由於公路沿嵐河而下,不用爬坡上嶺,成了八仙人外出務工求學的主要通道。上世紀九十年代,八仙區的7個鄉先後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飽受無通村公路困苦的八仙人民表現出極大的修路熱情。當地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搶抓機遇,不斷爭取國家糧、棉、布“以工代賑”通村公路建設項目,全力改善鄉村的交通環境。我工作所在的烏金鄉,就先後爭取安康五礦公司投資火工器材,當地群眾投入大量的義務建勤工,實行小段包工,歷時3年修通了連接金雞河3個村和礦山公路13公里,一舉甩掉了進入金雞河的“連三坡”、“鬼門關”等路段,金雞河板石資源的開發,使這裡率先成為“經濟河”,讓一部分村民先富了起來;接著又苦幹兩年,修通了百好河4個村的通村公路10餘公里,這裡的山貨礦產再也不用一揹簍一揹簍的往山下背了,大大節省了勞力和生產成本,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甩掉了“虼蚤河”的窮帽子;鄰近的松牙鄉也大打鄉村公路人民戰爭,苦戰一個冬,修通了連接10個村的牙河公路,並架起了一座高40米、長50延米的跨嵐河大橋,從此,進入牙河再不用走“九道栓”的山間小路了,品嚐“八仙雲霧茶”的客商車隊從此連綿不斷。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中華大地,染綠了大山深處的八仙鎮,家鄉與外界通路的記錄也在不斷刷新。1992年,八仙經千家坪到鎮坪縣的公路修通,打開了東大門;1996年,八仙通嵐皋、鎮坪的公路升級為嵐鎮207省道,並開通了八仙前往鎮坪的對開班車;2002年,八仙到洛河的“三白”公路修通,使八仙在縣內又多了一條通往縣城的通道。2014年,縣委、政府決定打通2.61公里的馮家梁隧道,徹底解決平利到八仙的這道天然屏障。從10月破土動工,歷時4年,於2017年竣工試運行,這條礈道的貫通,來往的車輛再不用翻越高山了,車程縮短半個多小時,讓更多的八仙人出行選擇從平利上高速到安康,奔向祖國各地。現在,位於八仙南大門的正陽連接重慶市城口縣的公路正在抓緊建設中,這條海拔2500米以上的省際“天路”的貫通,將徹底改寫八仙的交通曆史。

公路,讓大山敞開了胸懷。八仙,不再是老扒的代名詞,而是宜居美麗的仙境。隨著化龍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設立,25度以上的山坡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修復了70年代以前的滿目瘡痍,八仙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極目遠眺,跳入眼簾的是青峰翠嶺、炊煙人家、層層茶園、小橋流水;那些散落在山野綠叢中的白牆青瓦馬頭牆的徽派小樓,以及民居前的連戶公路,讓這裡步步是景觀,處處充滿詩情畫意。“出門行路難,富貴安可期。”走出八仙,曾經是所有八仙人的夢想,現在發生了徹底改變,他們要留住鄉愁,守望青山綠水,把這裡打造成一顆璀璨的秦巴明珠。

家鄉交通條件的改善,讓更多的領導和文化名人關注這方淨土的發展。原陝西省省長程安東、原常務副省長徐山林、原省委宣傳部長景俊海曾來這裡調研視察,市、縣領導更是把八仙的發展放在心上;原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副主席陳忠實、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定成在這裡留下了墨寶,三秦出版社副總編李鬱激情創作了散文《晨遊八仙了悟真觀》,還有張孔明、朱文傑、吳澤明、倪嘉 等文化名人的作品中,無不洋溢對八仙山水風情的讚美。獅坪集鎮的韓仙洞悟真觀,化龍山的神奇天書大峽谷,龍門橋的革命先驅廖乾五故居,正陽的萬頃高山大草甸、十里瀑布群,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吸引著祖國四面八方的客人從嵐皋、平利、鎮坪、重慶、城口等方向來這裡訪仙問道,休閒納涼,體驗感受大巴山深處的人文風情。

八仙人至今保留著湖廣及四川兼容的方言,對於公路一直統稱馬路。有客人曾追問八仙人為什麼走馬路,不走公路?!當地人學著周恩來總理的口氣說,我們走的是馬克思設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簡稱“馬路”!逗得客人哈哈大笑,那笑聲充滿了山裡人自信、豁達、幽默、風趣。家鄉的交通發展史,是黨和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地方黨委、政府帶領當地人民不畏艱難的奮鬥史,展現的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壯麗畫卷。那一條條的公路,承載著這裡的人們,正努力奔向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文/董明漢,平利縣檔案史志局黨史辦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