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扶貧幹部許格勝:巧賣龍眼促增收 脫貧攻堅有實招

駐村扶貧幹部許格勝:巧賣龍眼促增收 脫貧攻堅有實招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絕對是一場硬仗,更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了打贏這場硬仗,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派機關幹部進駐貧困村當第一書記,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單位定點幫扶貧困村,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等。打好攻堅戰關鍵是人,各扶貧工作組按照上級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尤其是作為一線“指戰員”的駐村第一書記肩負重任,必須積極謀劃和推進扶貧工作,惠州市代建局駐龍江鎮甘坑村第一書記許格勝便是其中一位。

“我來這裡的目的很簡單,就想實實在在做扶貧。他們富起來了,我就高興。” 這是許格勝參與扶貧工作3年以來的最大感觸。在深入基層,駐村體民情、察民意的這段時間裡,許格勝一直堅守在扶貧一線,搞好村中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村民興建文化廣場、幫助貧困戶建立生態養殖場、帶領全村舉辦石硤龍眼節銷售龍眼……一路走來,許格勝取得的最大成就感莫過於貧困戶富起來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村風文明和諧團結了,村莊宜居宜業宜遊的環境愈發改善了。

用腳步丈量民情,贏得信任與支持

甘坑村位於龍門縣龍江鎮東南面,全村總面積為3.26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5400畝。該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226戶,總人口829人,黨員36名。許格勝是惠州市代建局辦公室副主任,2016年4月21日,他主動請纓,走馬上任甘坑村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儘快摸清村情和民情,許格勝一到村裡就積極開展工作,在一個月時間裡走村串巷,深入到貧困戶家中瞭解情況,為精準扶貧作充分的準備工作。

萬事開頭難,回想起第一次踏上甘坑村這方土地時,許格勝滿懷感慨地說:“村當時的基礎設施比較差,人心不齊,集體收入很薄弱,經濟來源基本靠山地租賃,人均年收入才兩千塊不到。” 在訪遍了全村226戶村民,特別是13戶共5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後,許格勝撰寫了4本厚厚的民情日記。除了實地走訪,他還虛心向村“兩委”幹部請教,反覆討論,認真撰寫了8000餘字的《甘坑村五年發展規劃》,與村“兩委”班子制定相關措施,希望能幫助村子儘快打個脫貧翻身仗。“精準扶貧,首先要做到建檔立卡的精準,其次要制定措施的精準。要根據每一戶貧困戶的家庭勞動力、土地等實際情況,來對其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我們制定的措施都是一戶一策,按照相關要求來嚴格制定的。”許格勝將自己剛開始入手甘坑村扶貧工作的經歷向筆者娓娓道來。

來到甘坑村的這兩年多,許格勝深刻感受到龍江鎮政府對扶貧的重視與用心,在各方面做得都很細緻到位,對扶貧工作隊也是盡全力的支持與信任。因為有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許格勝在甘坑村的扶貧工作開展得也很順利。“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我非常感謝我單位市代建局、甘坑村‘兩委’幹部和村民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剛來時,甘坑的貧困情況大家都很清楚,大家也是想一鼓作氣打好這個脫貧攻堅戰。村委班子領導,鎮一級的黨委領導幹部對我的工作是十分支持的,尤其是貧困戶,我們對其制定的幫扶計劃都是接地氣的,因此他們非常樂意去幹。”

除了政府和工作單位的支持,扶貧工作更加離不開群眾。從小就愛和人打交道的許格勝,無論去到哪裡,都能很好地走進群眾,用真心與他們交流,為他們排憂解難。在甘坑村開始新農村建設時,許格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興建文化廣場,並發動村民、做教育動員,團結起他們的力量,動員大家行動起來整治村容村貌。這個舉動把村民的心一下子熱起來了,越來越多的村民自發參與進來,不只是看到村子變美了,環境變好了,而且他們還會因為參與整個新農村建設的過程,心裡的參與感與自豪感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村民愈發地團結,更加支持村裡開展的扶貧工作。

出身農村回饋農村,多次扶貧累積經驗

“人心是相互的,你真心對待村民,村民自然也會真心對待你。”在與群眾的溝通交流中,在與村“兩委”班子商討事宜中,許格勝始終保持著真心實意,主動走進群眾,非常接地氣,就像親人朋友一樣,晚上一起嘮嘮嗑聊聊天。在大家心裡,許格勝是扶貧幹部,更是知心的朋友和親人。當筆者問到當初為什麼會主動申請來做駐村書記時,許格勝一語道出了藏在他內心的農村情結和黨員抱負:“我也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通過當兵轉業留在惠州,我父母也是農民出身,我對農村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其次,我是一名具有20多年黨齡的黨員,當年廣東省‘雙到扶貧’的第一輪工作我也有參與過,在期間曾留下過一點小遺憾,在那以後我就立下了再次下鄉扶貧,為老百姓再做實事的心結。”當得知單位要派幹部下村駐點扶貧時,許格勝毫不猶豫地提出申請。

2009年,許格勝開展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扶貧工作,當時駐村扶貧點在惠東縣白盆珠鎮合江村。把村情調查清楚了、把扶貧工作宣傳到位了、把農戶發動起來了,許格勝和村“兩委”班子給當地村民脫貧想好了發展項目——種沙姜。“當時我們局裡給合江村安排了近15萬元的扶貧資金,給16戶貧困戶種沙姜。幫扶項目得到了貧困戶的大力支持,沙姜也種下去了,但天有不測之風雲,在2010年6、7月份連續下了兩場酸雨,因為沙姜這種農作物跟天氣的關係十分密切,一旦遇到酸雨,就完全沒有收成。儘管邀請了市農科所的專家前來指導,也挽救不了。短短兩個月以來下的兩場酸雨使得沙姜全部爛在地裡,只存活了姜苗。”筆者聽許格勝訴說起他在當年扶貧工作中遇到的挫折,眉宇之間依舊能感受到他當時欲哭無淚的心情。

在那以後,許格勝更加堅定了下鄉扶貧的決心,儘管當時小孩正處於高中升學階段,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但因為責任,因為擔當,因為不甘,雖然會對妻兒感到抱歉,但許格勝還是毅然踏上了前往龍門甘坑駐村扶貧的漫漫長路。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扶貧經歷,第二次在甘坑村的扶貧工作就相對得心應手了,但責任也更加重大。結合甘坑村發展實際,許格勝發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搭建小規模養殖場養豬、養雞、養牛,引導貧困戶進行不喂飼料、原生態農家餵養,並通過社會愛心人士認籌的方式,成功幫助貧困戶增收1至2萬元的年總收入。從養殖場選址、搭建、內部構造加裝;畜禽品種、數目、養殖方式到餵養食材……每一個環節都有許格勝忙碌的身影。“看著搭好的養殖場讓村民們有了掙錢的路子,我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許格勝露出雨後天晴般的燦爛笑容。

不求名利只為初心,駐村格言激勵自身

“駐村幹部,就是要在農村一線落實幫扶工作,就是要主動深入基層,體民情、察民意,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就是要努力當好農村工作的‘調研員’,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生產發展的‘指導員’,管理民主的‘監督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既然要來扶貧,就要帶領群眾致富,必須要有自己的工作規劃和要求。”許格勝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下派機關幹部駐村當第一書記之前,市代建局領導曾找許格勝談話,當時他給自己定了個“三不”目標和“四要”要求,這也成為了一直提醒他紮紮實實開展扶貧工作的駐村格言。

“‘三不’指的是,一不給幫扶單位丟臉,二不給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抹黑,三不給族室宗親丟人。在這‘三不’的工作目標裡面,我也給自己提了個‘四要’的工作要求:一要精益求精,精準扶貧必須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上級要求做到精準;二要實事求是,不能做形式主義的事情,不能搞數字脫貧或書面脫貧;三要開拓創新,因為扶貧工作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沒有創新精神是很難幫助老百姓實現增收致富的;四要嚴守紀律,因為我們一再強調作為扶貧的第一書記,在工作當中要有自己的職責和要求,所以要嚴守扶貧紀律。”許格勝興倒背如流地向筆者介紹著激勵他在扶貧路上排除萬難、不斷前進的精神食糧。

許格勝說,在扶貧道路上,他們經常會看到或經歷一些讓人心疼、感動的人或事。讓許格勝印象深刻的是,在2017年冬天,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到其他鄉鎮參加迎新春聯歡會,只聽歌聲嘹亮,笑聲四起,在村口便能遠遠感受到村裡歡樂祥和的生活氛圍。有的唱紅歌、有的跳廣場舞、有的打籃球……成人興致勃勃地開展活動,孩童天真爛漫地追逐嬉戲,一大幫村民們陶醉在文化廣場上熱熱鬧鬧的文娛氣息裡。“一定要給甘坑村民建一個像樣的文化廣場”這個信念堅定地根植在許格勝的心裡。回村後,他便和村幹部積極展開籌建工作,大刀闊斧地建起了屬於甘坑村的文化廣場。得知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村民們都沸騰了。在大家的主動配合和齊心協力下,嶄新亮麗的甘坑村文化廣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

“我們的廣場可以打籃球場,打羽毛球,也可以跳廣場舞,還有小孩的娛樂設施、成人的健身器材,建成之後村裡更加熱鬧了,文化氛圍也更好了。廣場的最大作用是去年我們舉辦了首屆龍眼節,去年9月底我們也組織了村與村之間的籃球比賽。今年5月份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們也在廣場上舉辦了首屆外嫁女回孃家活動,所以這個場所對村民來說是很重要的。”眼看著文化廣場受到村民的喜愛,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許格勝覺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龍眼節有效促增收,打造村民致富源泉

“正是看到了自己付出的價值,我才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麼讓貧困戶脫貧上。”在許格勝看來,扶貧工作如今已經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要把這份事業堅持做下去。不只是當做公益,而是用全部的心力去延續的事業。甘坑村是石硤龍眼的產地,有著33年種植龍眼的歷史,而石硤龍眼又是廣東省的名優產品。 2016年,許格勝剛進村幫扶時就有村民向他反映他們家的龍眼今年沒賣掉,看著長勢甚好的果實掛滿枝頭卻無人問津。許格勝明白村民的難處,便對其許下幫忙解決的承諾。“甘坑村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龍眼,為何不嘗試把龍眼走出去呢?如果一戶也能採收幾千斤龍眼的話,就算一斤增收5毛錢,那他們的總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經過一番調查走訪和精心籌謀,許格勝得出了一個結論:大辦甘坑村石硤龍眼節。

“去年8月份,我們舉辦了首屆石硤龍眼節,活動當天吸引了近千人前來參加,使得龍眼的價格從1.5元提高到3.5元左右,當時農民的收入是很直觀的。自從龍眼節開辦以來,甘坑村的種植戶更加上心了,對龍眼的種植、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了。龍眼成為了村民穩定增收的又一致富產業。” 許格勝表示,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準備在今年7月28日至8月8日舉辦第二屆龍眼節。現在我們在做線下、線上的預售工作,通過在微信朋友圈推廣、與旅遊團體對接等方式,把龍眼節做到切合實際,更加接地氣。在龍眼節開幕之前,甘坑村會舉行一個龍眼開摘儀式、祭拜古龍眼樹,把文化植入甘坑村龍眼品牌中去。”

“多虧了許書記幫我們打通了銷售渠道,往年賣不出的龍眼只能任由它爛在樹上,看到都心痛。今年我家2000多斤龍眼早就銷售一空。今年光是賣龍眼就收入了7000多元。”正在給雞鴨添食的甘坑村貧困戶劉大叔忙得不亦樂乎。據瞭解,惠州市代建局龍江鎮甘坑村幫扶工作組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對照省市縣關於扶貧開發工作及考核相關文件精神的要求,因地制宜完善該村產業幫扶方案,確保“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有效落實。龍江鎮甘坑村委主任甘永光說:“幫扶工作組的到來使村民生活得到了實質性的改善,尤其是我們的貧困戶得到了很大的幫助,第一個是政策的幫助,第二個是市代建局動用了很多扶貧資金來幫助我們的農戶,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產業幫扶方面也利用了養豬、養雞和龍眼,帶動了村民收入,取得了讓人滿意的效果。”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許格勝說:“打造好甘坑龍眼產業,作為永久的致富源泉是當下要做的工作。第一步,舉辦好龍眼節。第二步,打造好龍眼香豬的立體生態養殖項目。第三步,做好龍眼產品的深加工。現在有幾個方向,一是做龍眼乾,分乾的和溼的兩種;二是做龍眼酥,三是做龍眼泡酒,四是做龍眼菜系。第四步,打造以龍眼為主的鄉村旅遊。我們想把甘坑村的龍眼做成品牌後銷到國外去,尤其是銷到絲綢之路去,銷到東亞五國和俄羅斯,因為這些地方是沒有龍眼的……”許格勝與工作組和村委班子共同努力,切實肩負起產業扶貧工作具體落實對接責任,加強了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聯繫,結合當地的實際,積極幫助貧困戶發展龍眼、香豬、土雞、蜜蜂等種養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態立體式循環種養。以龍眼為品牌的系列衍生品正逐步形成,為甘坑村的群眾和貧困戶不斷增加收入,許格勝駕駛著甘坑村脫貧致富的列車,帶領大家在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大步前行。

採訪最後,許格勝感慨道:“做扶貧工作,就要有熱愛農村、農民的情懷。我從小學到高中就是與農民子弟一起讀書成長,感恩農民的樸實、善良。能有多年堅持為農村、為幫扶貧困戶工作的平臺,盡心盡力做點事,我感到無比榮光!”許格勝表示,當下他希望甘坑村在兩年之後徹底脫貧,然後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上繼續按照上級的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做到宜居宜業這個標準,也希望通過全村上下的努力,打造好甘坑村的龍眼產業,走出一條長久、穩固的致富產業之路。

駐村更要駐心,許格勝帶著感情,帶著熱情,與群眾“手牽手、心連心”,真正捲起褲腳、俯下身子“沉”入農村,把群眾的事當著自己的事,把黨和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更好地落實到農村,他對得起黨和國家的培養,他沒有辜負父老鄉親的厚望,他是真正“助村”的好乾部,更是新時代下的執著奮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