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说起苏轼,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毕竟我们的大文豪苏轼先生,可是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不过他的这种名气。并不是因为他当官的原因,而是他在民间的名声。虽然在科技、信息落后的古代,一般有什么事情都很难被所有人知道,但是苏轼的名字可是传遍了大街小巷。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有一天,苏轼出家门去游玩,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丰收的渔夫。毕竟苏轼是个名人,所以渔夫见苏轼朝他走来,连忙向他打招呼。苏轼也当即友好地回应渔夫,并向他询问打渔收获。不料,渔夫却没有心情谈论此事,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苏轼,一副另有所思的样子。渔夫出了一个上联,难倒了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竟被一河南人对出。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渔夫深知,苏轼是名震天下的大才子,泼墨作词之余,喜欢对对子作为调剂取乐,所以苏轼也是出类拔萃的对联高手。恰好,渔夫最近打渔时,得到一个与打渔相关的上联,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下联,于是想请教苏轼。苏轼询问打渔收获时,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苏轼见渔夫心不在焉,便欲告辞离开。渔夫见状,连忙拦住苏轼,颤颤地说:“恕小民大胆,最近我得到一个上联,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不知大人能否赐教?”百姓遮拦官员,是一件不敬的事情,苏轼却不禁莞尔:原来是为这事!不过,苏轼起初并不打算“赐教”,可能他还有其他事情亟待处理。但是,当渔夫提出请教对联的问题后,苏轼愕然发觉,不知从何而来,突然涌现许多百姓,正围观他与渔夫的对话。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苏轼不便当众拒绝渔夫,只好请渔夫说出上联。渔夫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说:“龟圆鳖扁蟹无头,三斑有壳。”苏轼原本以为,一个渔夫能有多大学问,对出他的对子岂不小菜一碟?然而,当他听到渔夫的上联后,再一次一脸愕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上联太奇葩,尽是王八!还未开始思考,苏轼就有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下联。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堂堂大才子,却被一个渔夫难倒,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苏轼不禁两颊绯红,非常尴尬。越尴尬,苏轼的思维越分散,越想不出下联,最后只好讪讪向渔夫实话实说:对不出。这个上联确实刁钻,非常之难对。其实,不仅苏轼对不出,当他被渔夫难倒的消息传出去后,得知这一上联的才子,无不垂头丧气,自叹不能。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由于难倒众多才子,这个上联被誉为绝对流传下来。元明时期,也没有人能对出下联。直到700年后的清朝乾隆年间,河南有位名叫王尔烈的才子,此人“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偶然得知这个千古绝对,突然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鳅短鳝长鲶大嘴,一串无鳞。”

渔夫出一上联,难倒苏轼和众多才子,700年后却被一河南人对出

对对子固然考验文字功底,但这只是针对普通对子,而那些刁钻古怪奇葩的对子,往往更需要灵光乍现。王尔烈的才华,自然远不如苏轼,但他却能对出苏轼也对不出的对子,只因他在听到对子的那一刻,比苏轼更有灵感。所以,不要被所谓的千古绝对吓倒,也许在某个对子上,你的灵光乍现足以打败才子们的学富五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