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只有5%的农村能赚“乡愁钱” 乡村旅游切忌跟风

经过调研发现,全国2000多个县中,绝大多数都把发展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尽管专家频发警示: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中国旅游景区只有5%在盈利,95%在亏钱……但仍然挡不住各地竞相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

什么样的乡村能够成为5%中的一员?

1、资源禀赋好的乡村,要么有名山大川等景观资源,要么有稀缺性、唯一性的生态资源;

2、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乡村,比如位于都市圈环城休闲带1-2小时车程内的乡村。


观点:只有5%的农村能赚“乡愁钱” 乡村旅游切忌跟风


最近20年间,各地打造了无数乡村旅游项目,但真正成功的项目不多。成功的项目几乎都不是出自专业旅游规划公司和设计师之手,而是由当地土生土长又见过世面的能人干成的。例如,乌镇的成功主要源于当地能人陈向宏;“关中第一村”袁家村、“浙江最美村庄”何斯路村,都是村支书带领村干部边摸索边干出来的。


观点:只有5%的农村能赚“乡愁钱” 乡村旅游切忌跟风


过去,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千村一面”问题。未来乡村建设中,要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依托村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不进行大拆大建。尽可能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

现在很多乡村发展旅游,动辄投资几个亿、十几个亿,追求“高大上洋”,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模仿之风盛行,一个乡村的旅游发展得好,大家都跟着学。“考察、学习、模仿”三板斧在其他行业行,在旅游行业不行,因为只有跟其他景区不一样,才能把游客吸引过来。


观点:只有5%的农村能赚“乡愁钱” 乡村旅游切忌跟风


打造高度原创作品,必须在项目策划、规划和施工等各个环节,采取超越常规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去符号化、去标准化、去园林化、去城市化,只有这样,才会有“乡”“野”的感觉,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观点:只有5%的农村能赚“乡愁钱” 乡村旅游切忌跟风


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村两委的支持,更离不开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乡建不能“政府玩、农民看”“老板玩、农民看”。只有“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形成良性共生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开发才有可能成功。

乡村建设不是以工程建设为主,也不是以扶贫帮困为主,而是实行系统性的修复与全面自治,要还权于村两委,让村干部拥有话语权,实现村干部责任权利的对等。

陕西的袁家村,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独特的自然资源,通过打造民俗小吃一条街,每年吸引游客300万,年营收超过10亿元。有什么秘诀?袁家村支书郭占武说:“农村的事谁来做?农民的事要靠农民自己做。”

-- END --

作者为江西省宜黄县政协委员、三农问题研究者李昌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