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國寶——洗盡鉛華的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

揚州國寶,名揚天下。宋代瓷器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時不僅官窯蓬勃興起,民間窯口更是遍佈全國各地。今天介紹的這件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將為大家展現宋代民窯製品的樸素之美。

洗盡鉛與華,宋瓷訴古今

揚州國寶——洗盡鉛華的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

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由寶應博物館館藏,口徑10釐米,高7釐米,底徑3釐米;圓唇口,微外卷,小束頸,弧腹下收,環底內凹,瓷罐內壁及唇口滿施乳白釉,瓷罐外壁均為素胎;腹部滿飾柳斗紋,瓷罐整體立體感強,造型獨特,頗具韻味。

靜靜端立的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不僅以其獨有的樸素典雅韻味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它的發現也為研究中國大運河文化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

寶應文博專家季壽山介紹,在宋代,當時主要的交通還是通過運河物流,把南來北往的產品彙集到寶應來,所以這件文物對研究京杭大運河經濟、文化、民俗,有著重要的意義。

刀行似流雲,纖巧如詩畫

宋代工匠使用刻劃技藝比較多,比如耀州窯、景德鎮窯,都有刻劃的技法。寶應博物館館藏的柳斗紋瓷罐,雖然刻劃不是很複雜,但是刻得很均勻,用刀比較深,非常有規律,就像摹印一樣。

揚州國寶——洗盡鉛華的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

宋瓷追求天然之美,把自然樸素作為理想之美的典範。這件柳斗紋瓷罐,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的優美,罐頸部位點施乳濁釉,隆起的一週20顆白色乳丁,就像一串玉質項飾,彷彿一個美麗的少女在頸部裝飾了項鍊,十分別致。不僅讓這件柳鬥罐更加具有強烈的裝飾性,也提高了審美程度。

國寶引關注,文物記歷史

季壽山說,據考古資料所記,這件柳鬥罐應該是江西省贛州窯的產品,在唐宋時期生產出來的,柳鬥罐身上具備贛州窯的特色。

1975年,在韓國新安附近,當地漁民發現了一艘在海底沉睡了600多年的元代沉船,一萬七千多件沉船文物也浮出水面,其中有不少贛州窯燒製柳斗紋乳丁罐,造型與寶應博物館的這件類似。

贛州窯在今江西贛州,始燒於唐末五代,盛燒於兩宋,終燒於元代,是江西境內宋代的四大窯場之一,也是歷史比較悠久的一個瓷窯,尤其在宋代,它的產品非常豐富多彩,主要燒製生活用品。除了碗、盤、碟,另外還有水盂、水注、粉盒。這件柳鬥罐,很有可能就是一種盛水的水注,是當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使用的一種瓷器。值得一提的是,贛州窯在全國的地位也很重要,它的出口產品相當多,在宋代的時候贛州窯產品經常向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輸送。

據瞭解,這件北宋乳濁釉柳斗紋罐是1999年12月在寶應縣宋墓中出土的,當時吸引了考古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跟其他博物館產品比較,寶應的這件柳斗紋罐造型最優美、最勻稱,製作又很精細,被專家一致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歷史不僅是記載在史冊上的一段段文字,也是可憑藉文物而述說的一個個故事。揚州國寶,讓我們聆聽到了過往的歷史,感受到了前人的藝術。

來源|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