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真實記錄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風貌,為歷史留下完整的視覺檔案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鼓韻催春

石鼓鎮田野有一尊圓柱形花崗岩巨石,酷似一面威風大鼓,鎮以石名。清嘉慶年《湘潭縣誌》載:“士人云:鼓鳴則兵興。”1963 年春,胡耀邦來石鼓考察,當他看到“五風”為害時,感嘆:“青山不青,歇馬不走,石鼓不響。我們要齊心協力打響這面石鼓!”青山是指青山鎮,歇馬是指歇馬鄉。耀邦同志希望青山鎮石鼓鎮和歇馬鄉這一山區人民,能克服困難,齊心協力擂響戰鼓,將生產發展起來。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涓水之源

涓水,在中國千萬條河流中似乎沒什麼名氣,但在半個多世紀前卻是石鼓鎮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著名的湘軍締造者曾國藩就是從這條河邊走出去,率領三湘人士,馳騁中華,捭闔寰宇,打造出了一支威震天下的湘軍。曾國藩的家鄉就在涓水之源。

山高有好水。涓水的源頭就是銅梁山的響水潭,潭深水清,洞幽湍急。響水潭依其山勢,形成一峽谷深淵,谷底積水而成潭。谷上懸瀑,長流不息,人工築起的攔洪壩蓄水分流,更使瀑布來勢迅猛。夏季水量充足,洪水由五六十米落差的崖上直衝而下,似白布掛簾,蔚為壯觀。谷下懸崖陡壁,山石聳立,雜草叢生,谷底陰冷潮溼。泉水沿山澗小溪流向涓水再匯人湘江。瀑布飛流直下發出轟鳴,迴盪山間。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正是有了昌山的靈氣,涓水的秀氣,也才有了昌山腳下,涓水兩岸的生機與繁榮。

嗩吶之鄉

受涓水惠澤最多的鄉鎮莫過於石鼓和青山,兩鎮唇齒相依,一因鼓名,一因山名。明代以來,兩鎮文風勃興,噴吶藝人和文化名人輩出,科甲題名之士位列湘潭前茅。

千百年來,石鼓鎮千戶塅趙氏家族、諸頭朱氏家族等百多個姓氏家族裡先後出了近千名才俊和民間藝術家。清代嗩吶藝人高玉來,民國時期的陳詠生、朱達湘,新中國初期的陳慶豐、朱梅江、左元和,現在的莫柏槐,左金宇等嗩吶傳人一代勝過一代。他們先後三次把嗩吶吹進了中南海,讓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發領導人鼓掌叫好。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石鼓鎮嗩吶演奏歷史悠久,嗩吶、鼓樂藝人遍及村村寨寨,上至七八十歲老人,下至六七歲孩童都熱衷參與演奏,有父子對吹的,有夫妻同奏的,有祖孫三代齊吹打的。春夏晨昏,山山嶺嶺嗩吶聲不絕於耳。若是逢年過節、婚喪喜慶,嗩吶鑼鼓繞山迴盪,好不熱鬧。據史料記載,到清代,石鼓、青山每個村都有二三套鼓樂班子,每個鼓樂班都有四五個嗩吶藝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嗩吶藝人就自發成立了鼓樂工會。被周邊的衡湘四縣稱之為“十四都國樂”。1993年,石鼓所在的青山區被湖南省文化廳正式命名為“民樂藝術之鄉”,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石鼓、青山嗩吶吹奏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音色清脆純和,剛柔相濟,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其樂曲結構,曲牌名稱,旋律特徵,演奏技巧等,沒有被外來音樂影響或同化,至今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原始風貌。其演奏法分“西工子”、“悶工子”。“西工子”是湖南各地普遍採用的一種演奏法, 而“悶工子”僅在青山石鼓一帶流行。“阿工子”主要是通過變氣法、變指法等演奏技巧使嗩吶音色產生種特殊效果,既有悲的韻味,也有喜的情緒,讓聽眾與演奏現場氛圍共鳴。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石鼓嗩吶除大中小型號外,還有類似嗩吶的吹管樂器,名篳管。篳管有杆無碗,杆用黃銅製作,音色柔美,一般用於吹打停頓後過渡樂曲的演奏,

嗩吶吹出了石鼓的名氣,嗩吶也吹出了石鼓民間藝人的風光。據湘潭縣誌記載,清光緒年間,嗩吶藝人高玉來當時就名震三湘;清朝末年,嗩吶藝人應邀赴京參加嗩吶比賽,以口鼻各吹一支嗩吶而技壓群雄,受到慈禧太后的讚賞;民國時期的嗩吶藝人陳詠生、朱達湘手執嗩吶吹遍四水三湘,備受湘人敬仰;1957年,嗩吶藝人陳慶豐、朱梅江、左元和等參加全國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應邀進中南海懷仁堂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奏嗩吶樂曲《哭懵懂》,特別是第三代嗩吶傳人,國家二級演奏員莫柏槐再次手執嗩吶進京演出。莫柏槐先後組織了5次大型嗩吶演奏活動,其中有“百人嗩吶演奏方隊”。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石鼓鎮每四個人中便有一名嗩吶樂手。有人說:昌山腳下擂石鼓,秀才舉人兩千五。涓水河邊石鼓擂,嗩吶藝人紮成堆。

銅梁風光

銅梁山,位於石鼓鎮與雙峰縣井字街之間,海拔613.1米,屬昌山西走分支。相傳古代曹家坳西面山托里有一古寺——新庵,只因無人住持,屋宇破爛,當地群眾將其拆除。拆屋時,發現屋樑為銅製,從此,人們便稱該山為銅梁山。

當地老人說,元末,漢王陳友諒之參政易華,曾屯兵於縣西烏石寨,並在周圍建立48寨,抵抗明軍。其中就有銅梁山的香爐寨及其周圍的周公、牛皮、石磯、兜公等5寨,為當時屯軍要地。後有楊業二在香爐寨墾荒,掘得古劍一把。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銅梁山風景秀美,地方文獻描述:“ 險峰峭立,幽谷懸泉,雲霧盤繞,山多楠竹杉木油茶和藥材”。最為出名的是曹家坳瀑布。銅梁山頂有一村名叫“頂峰村”,是湘潭縣海拔最高的村。村口曹家坳,有溪水從巨型青石溝壑傾瀉而下,形成高100餘米、寬5米餘的瀑布。每當大雨過後,周圍山窩有9條小瀑布同時飛瀉,形成瀑布群。在瀑布懸巖上,有一水潭,名扮水洞,有人用7天時間,採集葛藤,連結成繩,繩頭系石,投入洞中,誰知藤盡而石不著底,可見深不可測。山坳裡只有幾戶村民的土牆瓦舍。清朝同治年間,湘軍主帥曾國藩在功成名就後修建的條青石板路就從這裡開始。這條石板路從北麓石龍口福星亭至南麓雙峰縣井字街,上七下八,全長15華里,是曾國藩從外地回鄉的必經之路。據說當年曾國藩從山外修建連通家鄉的石板路還有一條,即從銅梁山東麓的塘灣,經丫枝嶺,至西麓雙峰縣的土地衝。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湘潭縣石鼓鎮

這條青石板路依山盤旋而上。曾國藩當年回鄉常經過這條自己捐資修建的青石板路,在稍息亭題聯:

稍停歇,到此已登峰造極;息重擔,遠眺則放眼開懷。

注:文章來源於《湖南古村鎮》李漁村 李仕銘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