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其实,关于铁林的书法及其全面的艺术成就,是可以请一位大人物来作一系列大文章的。因为在近三十多年的中国当代银幕荧屏上,铁林作为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导演,可谓是大放异彩的。他以自己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见证、参与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电视的发展与转捩。青春焕发的八十年代,他是中国新时期电影人文启蒙的“当红小生”。他的气质与风度连同年轻的气息,都成为了那一个时代人共同的记忆。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但是,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坐在脱去铅华后的铁林面前,我们更多谈及的是被他习惯称之为“写字”的书法。在他宽敞静谧的崇本堂中,香篆缭绕,古物杂陈,从他钟情的收藏世界开始,从他喜欢的黄道周、张瑞图、乃至何蝯叟起步,一次次听他语重心长地关于“写字”的深情诉说。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的确,人与人的交往是需要缘分的。同样,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热衷和喜好也更是如此。铁林对于“写字”的“痴迷”与“执著”,也正是一种注定的缘分。我没有细问过他关于“写字”缘起的具体情形,但知道他在近十余年里,除了拍戏和其他的工作之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临池写字,而且能够自得其乐,他的心事、他的心得、他在书写时的快慰与安详,我们无从得知,但在他笔下的流走里、在他一任心性的天然中,明眼人或可略知了大概。和他“优孟衣冠”的皇帝、剧中人有所不同的是,“写字”时的他不是在“演”,更不是“造境”,而是真真切切、明明历历地在表达当下的心。这确实是中国书法的妙处之所在,在柔毫宣纸的氤氲里,在“奇怪生焉”不期然而然的意象中,心与手互为表里,人与自然圆融和谐,中道的思维、不偏不颇的人生识见,皆可借这一支笔而完成。于是乎,技进乎道,这纸上的乾坤也就可以拓展为广袤的天地了。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对于此,铁林是颇有体会的。他对于传统的敬畏、对于旧物和先贤的追怀,都构成了他一贯的人格质素而最终形成了他有别于时尚的书法观。

铁林书法得益于黄道周、张瑞图等晚明诸贤。事实上,这种风格范式在书法史上一直被视作“畏途”。也就是说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传承的线索隐匿,个性的飞扬彰显。因此说,铁林的书法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师法对象。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当然,这也决定了他选择了一个“远离俗流”的高起点,并成为他日后风格形成与新变的重要成因。由明清上溯魏晋,这是历来学书者所惯常的门径。近年以来,铁林正也以特别的视野重新回到了对“二王”的学习与临写。他在遥想那个大时代里士人“流风遗韵”的同时,也在揣摩他们笔下的蕴藉与风尚。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于是,《十七帖》成了他近来常临常写的重要内容。铁林用笔沉厚、并善用侧锋,使转回荡中,偶一飘扬,便有“吴带当风”之趣。其又喜用稠墨,故能持重战行,使得点画庄严又静穆。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其作书巨如丈二屏条,小如尺牍册页,其皆能挥运如一,朴质天成。总之,高古与浑然、精致与天放,这是他一直向往的“书写”境界。他曾经向我说过:“咱中国人的这点家当儿,它的妙趣是一点一点地‘熏修’出来的,而不是靠一朝一日就可以得到的。”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看到他书房四周张悬的王铎、何子贞以及明清诸多的手札、扇面,我的确念不起“市值”这件事,倒是它们在幽暗和静谧的角落里时常会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光芒来。这光芒时隐时现,我每一次的造访,仿佛都从中感受到铁林正在变化的气质:在谈话里、在他兴致不减分毫的“写字”中。这或许正是他自己所谓“熏修”的结果。

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张铁林的“书写”状态

人们知道铁林大多是由于他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灿烂的声名。在我看来,那是他的职业和精神的表象。更加真实的铁林更应该是他自然而然的书写里。那里有他的心事、有他对于生活的理解。深刻中的单纯、率性里的凝重,这是他的“书写”状态。当然,也更是他真实的人生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