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中的單純、率性里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其實,關於鐵林的書法及其全面的藝術成就,是可以請一位大人物來作一系列大文章的。因為在近三十多年的中國當代銀幕熒屏上,鐵林作為一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導演,可謂是大放異彩的。他以自己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見證、參與了新時期中國電影、電視的發展與轉捩。青春煥發的八十年代,他是中國新時期電影人文啟蒙的“當紅小生”。他的氣質與風度連同年輕的氣息,都成為了那一個時代人共同的記憶。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但是,多年以後的今天,當我坐在脫去鉛華後的鐵林面前,我們更多談及的是被他習慣稱之為“寫字”的書法。在他寬敞靜謐的崇本堂中,香篆繚繞,古物雜陳,從他鐘情的收藏世界開始,從他喜歡的黃道周、張瑞圖、乃至何蝯叟起步,一次次聽他語重心長地關於“寫字”的深情訴說。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的確,人與人的交往是需要緣分的。同樣,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熱衷和喜好也更是如此。鐵林對於“寫字”的“痴迷”與“執著”,也正是一種註定的緣分。我沒有細問過他關於“寫字”緣起的具體情形,但知道他在近十餘年裡,除了拍戲和其他的工作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臨池寫字,而且能夠自得其樂,他的心事、他的心得、他在書寫時的快慰與安詳,我們無從得知,但在他筆下的流走裡、在他一任心性的天然中,明眼人或可略知了大概。和他“優孟衣冠”的皇帝、劇中人有所不同的是,“寫字”時的他不是在“演”,更不是“造境”,而是真真切切、明明歷歷地在表達當下的心。這確實是中國書法的妙處之所在,在柔毫宣紙的氤氳裡,在“奇怪生焉”不期然而然的意象中,心與手互為表裡,人與自然圓融和諧,中道的思維、不偏不頗的人生識見,皆可借這一支筆而完成。於是乎,技進乎道,這紙上的乾坤也就可以拓展為廣袤的天地了。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對於此,鐵林是頗有體會的。他對於傳統的敬畏、對於舊物和先賢的追懷,都構成了他一貫的人格質素而最終形成了他有別於時尚的書法觀。

鐵林書法得益於黃道周、張瑞圖等晚明諸賢。事實上,這種風格範式在書法史上一直被視作“畏途”。也就是說他們共同的特徵是傳承的線索隱匿,個性的飛揚彰顯。因此說,鐵林的書法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個難度係數較高的師法對象。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當然,這也決定了他選擇了一個“遠離俗流”的高起點,併成為他日後風格形成與新變的重要成因。由明清上溯魏晉,這是歷來學書者所慣常的門徑。近年以來,鐵林正也以特別的視野重新回到了對“二王”的學習與臨寫。他在遙想那個大時代裡士人“流風遺韻”的同時,也在揣摩他們筆下的蘊藉與風尚。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於是,《十七帖》成了他近來常臨常寫的重要內容。鐵林用筆沉厚、並善用側鋒,使轉回蕩中,偶一飄揚,便有“吳帶當風”之趣。其又喜用稠墨,故能持重戰行,使得點畫莊嚴又靜穆。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其作書巨如丈二屏條,小如尺牘冊頁,其皆能揮運如一,樸質天成。總之,高古與渾然、精緻與天放,這是他一直嚮往的“書寫”境界。他曾經向我說過:“咱中國人的這點家當兒,它的妙趣是一點一點地‘燻修’出來的,而不是靠一朝一日就可以得到的。”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看到他書房四周張懸的王鐸、何子貞以及明清諸多的手札、扇面,我的確念不起“市值”這件事,倒是它們在幽暗和靜謐的角落裡時常會散發出一種奇異的光芒來。這光芒時隱時現,我每一次的造訪,彷彿都從中感受到鐵林正在變化的氣質:在談話裡、在他興致不減分毫的“寫字”中。這或許正是他自己所謂“燻修”的結果。

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張鐵林的“書寫”狀態

人們知道鐵林大多是由於他作為一位表演藝術家燦爛的聲名。在我看來,那是他的職業和精神的表象。更加真實的鐵林更應該是他自然而然的書寫裡。那裡有他的心事、有他對於生活的理解。深刻中的單純、率性裡的凝重,這是他的“書寫”狀態。當然,也更是他真實的人生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