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文▏焱公子

2015年2月,由央視前主播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了廣泛熱議,有人從中看到了生存不易,有人看到了大愛無疆,有人說ZF缺位,當然也有人說,同時看到了一次漂亮的營銷。

而作為一個母親,柴靜在某次接受採訪時談到了創作初衷: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汙染的北京,我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我——

什麼是藍天?

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裡?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柴靜如是說。

活著,本是件艱難的事,而敢於在漫天和風細雨感動中國的主旋律故事中真實展現這種艱難,甚至不憚觸碰某些權勢集團的利益,則更需要莫大的勇氣與無畏。

今天我們想傾力推薦的這部尚在點映的影片,同樣令人驚喜地呈現出了這種無畏的氣質。

《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影片基於真實人物事件改編,題材敏感、敘事大膽,圍繞慢粒白血病患者這一特定群體展開,講述了一個有關法與情、生與死、自救與救贖的故事。

雖然目前影片尚在點映期間,但正如當年的《穹頂之下》一樣,一經播放,便引發了軒然大波。

目前聽到最多的一句驚歎是,“我去,這片是怎麼過審的?”

當然也有很多冷靜且理智的專業人士,從執法角度探討主人公的行為如何觸犯了法律,從製藥角度科普“救命藥”之所以天價的合理性,從醫患關係角度指摘影片導向的偏頗等。

而作為一枚非專業吃瓜群眾,本片讓我看到的最大亮點,是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悲憫

主人公程勇原本只是個面目可憎的油膩中年男,脾氣暴躁,婚姻失敗,經營的壯陽藥小店生意慘淡,父親病重無錢醫治,過著全然生無可戀的人生。

《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為了湊夠父親的手術費,他鋌而走險去印度走私治療慢粒白血病的低價藥,最初的動機清晰明瞭:我才不想當什麼救世主,不過就是想賺錢。

他甚至對印度商人說,錢,就是命。

儘管這話說得如此直白又唯利是圖,卻也刻骨地揭示了當下“看病貴、看病難、病不起、活不起

”的社會現實。

按照醫學專業人士的分析,天價藥是合理的,那麼沒錢的人想活命,這要求是不是就不合理?

沒錢的人,是不是就沒有活著的權利?

影片中,一位白血病老太太拉著週一圍飾演的警察曹斌,懇請他們別抓藥販子程勇。

因為“正版藥”四萬塊一瓶,吃不起了。

生病這幾年,房子吃沒了,家人吃垮了。

而幾乎同等效用的低價藥,只500塊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

現在把藥販子抓了,等於斷了我們這些窮病人的活路,我們還不想死。

《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他們怕死麼?我覺得並不是。

死多容易啊,活著才艱難。可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依舊咬牙選擇艱難的模式?

正如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他本來早已決意輕生,可第一眼看見新出生的兒子,就徹底打消了這念頭。

哪怕再痛苦,也不該輕言放棄,這是作為丈夫和父親的擔當。

單親媽媽劉思慧,為了湊給女兒治病的錢,放下自尊在夜總會跳鋼管舞,這是作為母親的擔當。

那位老太太,還有她身後幾十位的病患,顯然亦有著和呂受益、劉思慧一樣的羈絆。

這是他們選擇“苟活”的原因。

即便是那個早已被家人認為“已死”的黃毛,他也選擇倔強地活著,不為了什麼虛無的意義。

因為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正如餘華小說《

活著》裡的那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我不是藥神》最令人激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誇大矛盾,而是始終冷靜剋制地描摹不同立場的人的選擇與活法,以及這選擇背後,相應的代價。

主人公程勇從最初唯利是圖的藥品走私者逐漸轉變為“救世藥神”,與其說是他思想境界的淨化與昇華,不如說在歷經了幾場生死後,這個選擇,能讓他自己活得坦然。

警察曹斌扛下全部壓力,私自放了所有吃走私藥的病患,顯然老太太的那番話及程勇不圖利益甘冒大不韙的行為打動了他。這個選擇,能讓他自己活得坦然。

而這樣的坦然,顯然必須付出代價。

即便是那些普普通通的白血病患者們,他們選擇勇敢的活,也是建立在肉體必然需不斷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楚之上。

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影片直擊這人生的艱難,無疑在拷問每一個觀影者的靈魂:殘酷又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究竟該如何解決?

柴靜的《穹頂之下》發佈之後,一度遭到封禁,原因自然有很多,但一個最為不可忽視的因素,顯然是大家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想要從根上治理霧霾,最終一定是

推動能源的徹底改革。這必然會撼動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那麼,想要從根上改變“看病貴、活不起”的現狀,當然不是繼續私自購買低價藥、尋求所謂的毛腳大夫、搞封建迷信、甚至通過走私這樣的違法手段 ,而一定是經由國家推動醫療的改革

我不是藥神》敢於觸碰這樣敏感的題材,本身已是一件令人熱血沸騰拍手叫好的事。

《我不是藥神》: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而真正令我們倍感欣慰的,是影片最後的字幕。

國家將正版藥列入了醫保,價格也下調到正常水平,同時取消了進口藥品的關稅。

從慢粒白血病的存活率來看,也從十幾年前的僅3%,上升到了85%以上。

這當然不是這部影片的功勞。事實上,這十幾年間,一定經過了無數人不為人知的卓絕努力,這過程,一定比電影本身更驚心動魄,跌宕起伏。

而《我不是藥神》的出現,不僅是一次劃時代的直面敏感題材的冒險,更是一次對底層特殊人群的溫情關懷與悲憫,它讓我們不再空空羨慕韓國和印度電影,讓我們終於也可以自豪的向他們宣稱:你看,我們的電影,並不輸給你們。

對電影人徐崢、甯浩、文牧野和一眾主創來說,這部電影或許也會成為他們在這時代活過,最好的證明。

以此,致敬這部註定會被刷屏的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