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巨人”水豚的抗癌秘技


“温柔的巨人”水豚的抗癌秘技


在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一只水豚妈妈正带着宝宝们观察周围的情况。

摄影:FRANS LANTING

撰文:CARRIE ARNOLD

在一个充满了奇怪的动物的星球上,萌萌的水豚显得独树一帜。

和亲缘关系最近的现代亲戚们相比,水豚的体重要重60多倍;它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几乎和体型略小的成年人一样大。白天,水豚在南美洲的河岸吃草;这些冷静的大个子甚至被其他动物当成了完美的座椅!

然而,我们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水豚会变成这样温柔的巨人。

发表于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上的一项新研究里,来自哥伦比亚、瑞典和美国的一群科学家将水豚的DNA进行排序后,找到了超速运转系统的线索。他们还发现了可能的抗癌机制的基因特征,这将被用于未来的抗癌研究。

首席研究著者Santiago Herrera-Álvarez毕业于波哥大的洛斯安第斯大学,早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他就开始研究水豚。2014年至2015年,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了哥伦比亚,不少河流干涸,农村地区炎热干燥。由于难以觅到食物,水豚的数量大幅减少。

但Herrera-Álvarez感兴趣的不是干旱带来的直接后果。相反,这次旱灾促使他思考,水豚这种集豚鼠与河马的特征为一体的萌物是如何踏上进化之路的。

他说:“水豚是南美洲的标志性动物。”

硕大的体型从何而来?

8千万年前,水豚的祖先出现在非洲;4千万年后,它们抵达了南美洲。水豚的近亲都是正常大小的啮齿动物,比如生活在巴西东部的灌木丛里的岩豚鼠,它们的体重只有900克。

杜克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V. Louise Roth解释说,啮齿动物通常都比较小,因为这样能更好地隐藏,那些大得多的捕食者可能觉得不值得抓它们。但当水豚抵达南美洲时,这里几乎完全不存在捕食者,它们的祖先可能因此越长越大。

Roth表示:“没有捕食者,意味着啮齿动物保持小体型的压力消失了。”

根据新研究的说法,水豚的体型之所以长到超过一个数量级,真正的原因藏在DNA里。豚鼠小目(啮齿目下的一个小目,包括水豚)有一种独特的胰岛素。

除了控制血糖之外,胰岛素还掌管着细胞分裂的重任。Herrera-Álvarez和同事发现,水豚并没有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经过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胰岛素分裂细胞、促进生长的能力有所提升,从而诞生了动辄50公斤的庞然大物。

如何控制致癌风险?

但长大了也有问题。水豚不仅需要更多食物,还要和体型变大带来的癌症风险增加作斗争。

如果每个细胞恶化的可能性是固定的,那么细胞越多,动物越有可能患癌症。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大象虽然比小鼠大几千倍,却并没有更容易得癌症。这被称为皮托悖论,生物学家发现大型动物进化出了多种机制,能未雨绸缪地杀死癌细胞。

例如,科学家发现,当细胞分裂时,亚洲象和非洲象更擅长检查工作,从而降低了致癌突变的数量。而北极露脊鲸则进化出了更好的机制,防止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

Herrera-Álvarez的团队发现,水豚似乎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策略。它们的基因组显示,免疫系统在检测和摧毁那些过快分裂的细胞方面做得更好。换言之,水豚有自己的癌症免疫办法。

Herrera-Álvarez说:“我很诧异。我没想到会牵涉到免疫系统。”

芝加哥大学的进化癌症生物学家Vincent Lynch说:“他们的发现似乎与其他动物的情况完全不同。也许进化出这些抗癌办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Lynch和Roth都赞扬了这次研究,称其考虑周密、很有创意;但他们也提醒,这些只是初步的结果,后面需要更多的实验。

至于水豚能否被称为啮齿动物里“温柔的巨人”,还有所争议。

Roth说:“在生物学家眼中,并没有‘巨人’这种说法。我猜,这只是人们对水豚的印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