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手记|最适合的教育要有节奏感

最适合的教育要有节奏感

——南明培训有感

当我第一次看到那个小男孩儿的时候,我惊住了。

他面对我这个陌生人,完全不知所措。眼神空洞恐惧,身体紧缩,需要一个老师抱着坐在腿上,才能多一份安定。他开始自言自语,并且渴望得到肯定的答复。无法正常对视和对话,分不清楚你我他。

这是我曾经带的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妈妈说他已经快七岁了,可他所有的表现显然不符合这个年龄。

我首先想要做的,是感受他在那一刻的无助。

他反复重复幼儿园放学时的一句话,然后跟我们再三确认,是不是说完就放学了。

如果我们说是,他就继续念叨,专注地等待放学那一刻的来临。

如果我们说不是,他就会惊慌失措接着哭闹,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知道,那句话是他过去的三年中听了无数次的话,已经深深地嵌入他的生命。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安全感,象征着回家的渴望即将被满足。

刚开学的一个多月,他一直在这样的状态里自言自语,问的最多的是“现在几点了?”

他需要不停地确认时间,来预计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除此之外,他呈现出交往障碍,不会表达自己,听不懂别人的表达,大多数时候孤独一人。

对于班级规则和校园常规,不能完全明白,也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以,他一度是让我们很头疼的孩子。

后来了解到,在他还是婴儿,还趴在大人肩膀上、不会走路的时候,他爸爸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训练,识字、算题和背古诗。

每次外出,亲子间最重要的互动就是指着路上的地名和街上的招牌,不停地识字。

爸爸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个孩子认识很多字,还会写呢!”

这样的话总让我感到内心一阵阵地痛,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分明看到一个麻木无知觉的大脑,被不断地灌输一个个没有生命的符号,真的就如魏智渊校长说的“所有字并没有与生活建立连接,没有被放置在一个有意义的结构中,像仓库里堆积的货物一样,毫无意义。”

是的,这个孩子成长的节奏被打乱了,甚至说被剥夺了。

在他婴儿期,本该得到温暖的关爱和稳定的陪伴,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在他幼儿期,自我意识的萌芽、同伴交往的探索本该被允许和发展,从而形成基本的稳定的自我认知,以及和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良好关系。

但这一切,都因智力的过早开发被忽视了。

现在科学和医学早已证明,儿童是一个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个体,儿童成长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要么永远错过,要么花费成百上千倍的努力再去修复。

所以,在一年级整整一学年的时间内,我们对这个孩子的知识掌握没有任何要求,像对待幼儿园中班甚至小班的孩子一样,从简单的自我认知开始,重新度过那些错失的敏感期,陪伴与修复。

而这个过程,注定艰辛和漫长。

每个生命的发展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节奏,内在的节奏带来外在的成长变化。

而教育的节奏,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的节奏,我指的是一个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加入南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阅读或聆听干国祥和魏智渊校长的分享,我一次次被南明教育对学生成长节奏的深切关怀和扎根落地震撼。

在阅读南明教育的资料汇编时,我常常要掩卷沉思。那些科学的、严谨的、精辟的思想,贴合儿童发展规律,让我一阵阵的眼前发亮,着实被惊艳到了。而这种惊艳,朴素得不留痕迹。

它是对我过往教育理念的梳理、更新和一层层提升,像海浪不断击打着岩石,打磨、刷新、沉淀,那个最本质的核心慢慢呈现。

那是对儿童生命深深的尊重与理解。

蒙特梭利说过,“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成人的呆滞生命,更不是一个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

我认为这是新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建立地认识,它让我们对儿童生命心生敬畏。

怀着这种敬畏,我们只能依据儿童的发展需求和特点提供协助,而不是别的什么灌输。

心理学和教育学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便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儿童从胚胎期到18岁,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成长需求和要度过的危机。整个生命是一种阶段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也是南明全人之美课程体系的背景理念。它遵循儿童的内在节奏,给予合适的丰富的营养。

体制内的学科设置,从小学到高中,是没有节奏感的。怀海特说,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学科的学习不是平均用力的。由此,更能理解南明全人之美一体课程设置的原理,在浪漫阶段用浪漫的方法学习,各个学科在不同阶段根据认知特征来学习。

比如,昨天魏智渊校长讲到,小学阶段的语言发展,一至四年级属于语言的浪漫期,孩子需要浸泡在大量的阅读中,感受语言和故事,所以课程设置从绘本到海量阅读。从五年级开始,数量退居次要,质量提高,也就进入了经典学习。小学高段和初中,是语言的精确时期。在怀海特的理念中,初中语言学习已经结束,高中进入审美与鉴赏阶段。

而数学课程,充分考虑小学低年级的具象思维到高年级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设置不同的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戏,让孩子们的身体不再是被大脑拖着走,而是用整个身心在学习。

童话剧、科学、美术、舞蹈、音乐、轮滑、吉他等等,儿童的生命需要整体被唤醒和激发,这正是全人之美课程给予儿童小学阶段最浪漫的滋养。

儿童沉浸与享受,挑战与突破,完成每个成长阶段的飞跃,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除了课程上,一个孩子在学校在教室的整个生活也是如此。

就像每天早晨的晨诵,师生一起在美好的文字中与黎明共舞,开启一天的校园生活。每日的暮省,则是这一天结束的一个仪式。日复一日,循环往复,规律的生活如同生命的呼吸,有节奏的一呼一吸将滋养孩子的身体,带给孩子安全感和融入感。

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是天然的食品,是成长的必需养分。

怀特海说,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而12岁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在16岁至30岁之间的自我发展。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要遵循什么样的节奏呢?

在我做教师的第五年,越来越谦卑和敬畏,这是一种隐退,一种成全,一种仰视,更是一种无为。

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我一直在说:我无限信任儿童的潜力,信任他们是引领世界的人,引领我们的人。

这种信任让我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他们是一个个发着光的生命,潜在的小宇宙能量满满。

而每个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发出同一种声音:我想要爱,我想做得更好。

即使他现在还在用干扰的方式和同伴交往,即使他还不敢去维护自己,即使他还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那个声音从未停止。

这是生命底层的呐喊。

基于这份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一直在努力践行,对待学生要做到倾听而不评判、尊重而不控制、引导而不强求。

这是教师的节奏。

我们不需要拉着孩子走,用支离破碎的信息破坏儿童的兴趣。我们需要退后,需要成为那个从旁协助者,引导者。带着爱和好奇去观察孩子,此时的观察就会带着一种穿透力。比如孩子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音调都在向我们呈现着什么。

这对于教师是莫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勇敢地一次次穿越自己生命的迷雾和暗礁。当我们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理解他人,这中间没有捷径。

温和而坚定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接纳,与自我的和解。

我记得很清楚,曾面对一个发生暴力行为的孩子,当我蹲下来,温和而坚定地倾听他,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时,二十多分钟后,他渐渐从那个暴躁的状态中平静下来,疲惫地松软地躺在地上,流着泪,自言自语:“爸爸为什么总是那么忙,为什么总是不陪我?”这句话重复了很多遍。

在那一刻,我知道,他内心的委屈开始表达了,堵塞的情绪开始流动了,他真实的状态被看见和接纳了。

在此之前,我不能强迫他安静下来,不能评判他是个坏孩子。

对儿童观察的目的是了解,不是想要改变。我们其实改变不了任何人,只能改变自己。我们用爱、用倾听、用适时的引导去影响孩子,如果在某个时刻,某一点影响与孩子的内在需求刚好发生了作用,那这个生命就开始成长了,这是每个孩子的闪光时刻。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去促进这样的闪光时刻,用日趋完善的课程,用温暖友爱的守护。

但同时,我们对待孩子,不能在他们专注的时候去打扰,不能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强行要求开始,不能因为某个阶段的某个行为去贴标签。

除了持续等待和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带着爱和信任,陪伴学生用他自己的节奏成长。

想起培训开始原校长分享的诗,金子美铃的《这条路》:

教师培训手记|最适合的教育要有节奏感

纵使前方真的布满荆棘,但也有一张张童真的笑脸在道路两旁绽放。

加入南明是我的幸运,他在最好的时候以最合适的方式出现了。

这条路刚刚开始,这条路没有尽头。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八个字孕育着太多的希望和美好。

我希望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样子,不证明不讨好,安然于自己。

我希望每个孩子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唱的时候唱。

我希望每个孩子的情绪都能被看见,并有人引领他穿过那一点黑暗。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热爱生活,了解柴米油盐酱醋茶,愿意为生活付出劳动。

我希望

每个孩子能做终生阅读者,与成千上万的故事共同编织生命的繁花似锦。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手,眼神干净,信念坚定。

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会笑着回忆这曾经美好的童年。

让我们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文:解文欢

2018年8月4日

教师培训手记|最适合的教育要有节奏感

教师培训手记|最适合的教育要有节奏感

教师培训手记|最适合的教育要有节奏感

图:加斯顿小学教师在运城国际参加培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