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手記|最適合的教育要有節奏感

最適合的教育要有節奏感

——南明培訓有感

當我第一次看到那個小男孩兒的時候,我驚住了。

他面對我這個陌生人,完全不知所措。眼神空洞恐懼,身體緊縮,需要一個老師抱著坐在腿上,才能多一份安定。他開始自言自語,並且渴望得到肯定的答覆。無法正常對視和對話,分不清楚你我他。

這是我曾經帶的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媽媽說他已經快七歲了,可他所有的表現顯然不符合這個年齡。

我首先想要做的,是感受他在那一刻的無助。

他反覆重複幼兒園放學時的一句話,然後跟我們再三確認,是不是說完就放學了。

如果我們說是,他就繼續唸叨,專注地等待放學那一刻的來臨。

如果我們說不是,他就會驚慌失措接著哭鬧,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知道,那句話是他過去的三年中聽了無數次的話,已經深深地嵌入他的生命。成為一種象徵,象徵著安全感,象徵著回家的渴望即將被滿足。

剛開學的一個多月,他一直在這樣的狀態裡自言自語,問的最多的是“現在幾點了?”

他需要不停地確認時間,來預計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除此之外,他呈現出交往障礙,不會表達自己,聽不懂別人的表達,大多數時候孤獨一人。

對於班級規則和校園常規,不能完全明白,也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所以,他一度是讓我們很頭疼的孩子。

後來瞭解到,在他還是嬰兒,還趴在大人肩膀上、不會走路的時候,他爸爸已經開始了有意識的訓練,識字、算題和背古詩。

每次外出,親子間最重要的互動就是指著路上的地名和街上的招牌,不停地識字。

爸爸非常驕傲地告訴我們,“這個孩子認識很多字,還會寫呢!”

這樣的話總讓我感到內心一陣陣地痛,好好的一個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我分明看到一個麻木無知覺的大腦,被不斷地灌輸一個個沒有生命的符號,真的就如魏智淵校長說的“所有字並沒有與生活建立連接,沒有被放置在一個有意義的結構中,像倉庫裡堆積的貨物一樣,毫無意義。”

是的,這個孩子成長的節奏被打亂了,甚至說被剝奪了。

在他嬰兒期,本該得到溫暖的關愛和穩定的陪伴,發展出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

在他幼兒期,自我意識的萌芽、同伴交往的探索本該被允許和發展,從而形成基本的穩定的自我認知,以及和這個世界的初步的良好關係。

但這一切,都因智力的過早開發被忽視了。

現在科學和醫學早已證明,兒童是一個有內在精神力量的個體,兒童成長的敏感期,一旦錯過,要麼永遠錯過,要麼花費成百上千倍的努力再去修復。

所以,在一年級整整一學年的時間內,我們對這個孩子的知識掌握沒有任何要求,像對待幼兒園中班甚至小班的孩子一樣,從簡單的自我認知開始,重新度過那些錯失的敏感期,陪伴與修復。

而這個過程,註定艱辛和漫長。

每個生命的發展都有其相對固定的節奏,內在的節奏帶來外在的成長變化。

而教育的節奏,正如懷特海所說:“教育的節奏,我指的是一個為每一個有教育經驗的人所熟悉,並在實際中要用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採用不同的課程,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加入南明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通過閱讀或聆聽幹國祥和魏智淵校長的分享,我一次次被南明教育對學生成長節奏的深切關懷和紮根落地震撼。

在閱讀南明教育的資料彙編時,我常常要掩卷沉思。那些科學的、嚴謹的、精闢的思想,貼閤兒童發展規律,讓我一陣陣的眼前發亮,著實被驚豔到了。而這種驚豔,樸素得不留痕跡。

它是對我過往教育理念的梳理、更新和一層層提升,像海浪不斷擊打著岩石,打磨、刷新、沉澱,那個最本質的核心慢慢呈現。

那是對兒童生命深深的尊重與理解。

蒙特梭利說過,“兒童不是一個事事依賴成人的呆滯生命,更不是一個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

我認為這是新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建立地認識,它讓我們對兒童生命心生敬畏。

懷著這種敬畏,我們只能依據兒童的發展需求和特點提供協助,而不是別的什麼灌輸。

心理學和教育學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便於我們更深入地瞭解兒童。兒童從胚胎期到18歲,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成長需求和要度過的危機。整個生命是一種階段式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也是南明全人之美課程體系的背景理念。它遵循兒童的內在節奏,給予合適的豐富的營養。

體制內的學科設置,從小學到高中,是沒有節奏感的。懷海特說,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學科的學習不是平均用力的。由此,更能理解南明全人之美一體課程設置的原理,在浪漫階段用浪漫的方法學習,各個學科在不同階段根據認知特徵來學習。

比如,昨天魏智淵校長講到,小學階段的語言發展,一至四年級屬於語言的浪漫期,孩子需要浸泡在大量的閱讀中,感受語言和故事,所以課程設置從繪本到海量閱讀。從五年級開始,數量退居次要,質量提高,也就進入了經典學習。小學高段和初中,是語言的精確時期。在懷海特的理念中,初中語言學習已經結束,高中進入審美與鑑賞階段。

而數學課程,充分考慮小學低年級的具象思維到高年級的抽象邏輯思維的過度,設置不同的適合各個年齡段的遊戲,讓孩子們的身體不再是被大腦拖著走,而是用整個身心在學習。

童話劇、科學、美術、舞蹈、音樂、輪滑、吉他等等,兒童的生命需要整體被喚醒和激發,這正是全人之美課程給予兒童小學階段最浪漫的滋養。

兒童沉浸與享受,挑戰與突破,完成每個成長階段的飛躍,併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

除了課程上,一個孩子在學校在教室的整個生活也是如此。

就像每天早晨的晨誦,師生一起在美好的文字中與黎明共舞,開啟一天的校園生活。每日的暮省,則是這一天結束的一個儀式。日復一日,循環往復,規律的生活如同生命的呼吸,有節奏的一呼一吸將滋養孩子的身體,帶給孩子安全感和融入感。

有序地獲取知識,對孩子們正在發育的心智,是天然的食品,是成長的必需養分。

懷特海說,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

而12歲之前所受到的教育,決定了一個人在16歲至30歲之間的自我發展。

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師,教師要遵循什麼樣的節奏呢?

在我做教師的第五年,越來越謙卑和敬畏,這是一種隱退,一種成全,一種仰視,更是一種無為。

在很多地方很多時候,我一直在說:我無限信任兒童的潛力,信任他們是引領世界的人,引領我們的人。

這種信任讓我看到每個孩子的不同,他們是一個個發著光的生命,潛在的小宇宙能量滿滿。

而每個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發出同一種聲音:我想要愛,我想做得更好。

即使他現在還在用干擾的方式和同伴交往,即使他還不敢去維護自己,即使他還不敢大聲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那個聲音從未停止。

這是生命底層的吶喊。

基於這份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一直在努力踐行,對待學生要做到傾聽而不評判、尊重而不控制、引導而不強求。

這是教師的節奏。

我們不需要拉著孩子走,用支離破碎的信息破壞兒童的興趣。我們需要退後,需要成為那個從旁協助者,引導者。帶著愛和好奇去觀察孩子,此時的觀察就會帶著一種穿透力。比如孩子走路的姿勢、說話的音調都在向我們呈現著什麼。

這對於教師是莫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勇敢地一次次穿越自己生命的迷霧和暗礁。當我們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理解他人,這中間沒有捷徑。

溫和而堅定的背後,是對自己的接納,與自我的和解。

我記得很清楚,曾面對一個發生暴力行為的孩子,當我蹲下來,溫和而堅定地傾聽他,並給予適當的反饋時,二十多分鐘後,他漸漸從那個暴躁的狀態中平靜下來,疲憊地鬆軟地躺在地上,流著淚,自言自語:“爸爸為什麼總是那麼忙,為什麼總是不陪我?”這句話重複了很多遍。

在那一刻,我知道,他內心的委屈開始表達了,堵塞的情緒開始流動了,他真實的狀態被看見和接納了。

在此之前,我不能強迫他安靜下來,不能評判他是個壞孩子。

對兒童觀察的目的是瞭解,不是想要改變。我們其實改變不了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我們用愛、用傾聽、用適時的引導去影響孩子,如果在某個時刻,某一點影響與孩子的內在需求剛好發生了作用,那這個生命就開始成長了,這是每個孩子的閃光時刻。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去促進這樣的閃光時刻,用日趨完善的課程,用溫暖友愛的守護。

但同時,我們對待孩子,不能在他們專注的時候去打擾,不能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強行要求開始,不能因為某個階段的某個行為去貼標籤。

除了持續等待和影響,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帶著愛和信任,陪伴學生用他自己的節奏成長。

想起培訓開始原校長分享的詩,金子美鈴的《這條路》:

教師培訓手記|最適合的教育要有節奏感

縱使前方真的佈滿荊棘,但也有一張張童真的笑臉在道路兩旁綻放。

加入南明是我的幸運,他在最好的時候以最合適的方式出現了。

這條路剛剛開始,這條路沒有盡頭。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這八個字孕育著太多的希望和美好。

我希望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樣子,不證明不討好,安然於自己。

我希望每個孩子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該唱的時候唱。

我希望每個孩子的情緒都能被看見,並有人引領他穿過那一點黑暗。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熱愛生活,瞭解柴米油鹽醬醋茶,願意為生活付出勞動。

我希望

每個孩子能做終生閱讀者,與成千上萬的故事共同編織生命的繁花似錦。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手,眼神乾淨,信念堅定。

我希望他們長大後,會笑著回憶這曾經美好的童年。

讓我們一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個自我實現著的自由人。

文:解文歡

2018年8月4日

教師培訓手記|最適合的教育要有節奏感

教師培訓手記|最適合的教育要有節奏感

教師培訓手記|最適合的教育要有節奏感

圖:加斯頓小學教師在運城國際參加培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