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五季:一块迷失于家长里短的裹脚布

《奇葩说》第五季:一块迷失于家长里短的裹脚布

《奇葩说》再也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奇葩说》了。

上周末播出了第四期,讨论另一半要求婚前把名字写在房本上是对是错。(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没有在网络上引起太挫话题声量,倒是#臧鸿飞净身出户#这样的八卦登上热搜。

《奇葩说》第五季:一块迷失于家长里短的裹脚布

坦白讲我想骂娘。

虽然唱衰《奇葩说》是历年有之的“习俗”,各自评价的角度和希望从这档节目中获得的东西不一样,它与立场有关,有些人不过是托物言志,借爆锤《奇葩说》表达对娱乐至死的担忧。

但这一季真的让我这个爸爸粉忧虑重重。如果有种东西会杀死《奇葩说》,它不会是卫道者式的教育,更不会是娱乐,而是被过度渲染的情绪。

比如第三期讨论如果奇葩星球约定一周陪伴不足12个小时,男性就被剥夺爸爸称号。这对于稍有理性的人而言,显然是不成立的。然而傅首尔、颜如晶们用激昂的情绪与感人的鸡汤,绝对碾压了谈判专家熊浩与辩论界大咖庞颖,理性思辨被捧腹大笑的官能刺激吞没,全场人包括教练嘉宾们几乎都在“装疯卖傻”,以博取更多笑点。

这不符合《奇葩说》一贯的价值取向,甚至动摇了它真正有趣的根基。

一届奇葩难觅的《奇葩说》

作为一个娱乐型综艺节目,《奇葩说》吸引人的地方不胜枚举这是外化的表现,当你看到一个酷似“教导主任”的马薇薇“虐待”纯情少年陈咏开时,你会笑,因为这是笑点嘛。可它吸引人的根基和原理在哪?

这才是讨论的根本。

多元之于《奇葩说》的意义远大于任何综艺。综艺几乎都是高度程序化(要求单一)的,只有《奇葩说》骨子里带着反程序化(要求多元)的基因。

这和记者写稿子、作家写小说、导演拍电影一样,内容创作需要程序化。这一内在要义具现化成了一个个专业术语——内容品类聚焦、主题明确、人物设定差异化……

每一个字都可以翻译成“要稳定的内容输出”,好莱坞的电影是程序严谨、高度工业化,所以能够孵化全球观众;最近比较火的《我就是演员》,为什么不请歌手来呢?因为只聚焦在这一件事上,才好控制质量。

《奇葩说》不一样在——它的架构是基于辩论的,而辩论是最去程序化的。

曾几何时,辩论被高度程序化过,有主观水平的原因也有不适合放在台面上说的因素,总之去程序化的辩论被程序化,其结果就是被大学实质性抛弃。

但只要不把所谓“专业”作为唯一追求时,辩论就被还原成了最原始的对话,

《奇葩说》不一样的烟火就产生于不同背景、立场者之间的对话。比如结过婚的臧鸿飞与没结过婚的李逗逗,在看待婚姻和爱情上就会持迥异的观点;而已为人父母的傅首尔,和没有相关经验的杨奇函在面对家庭教育时,也会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奇葩说》第五季:一块迷失于家长里短的裹脚布

一问一答的访谈节目好做,能提问的记者好招聘、能回答问题的嘉宾一抓一大把;但找到能够对话的两个人超难。

《奇葩说》前几期已经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米未大约是不希望老奇葩抱团的,也想给新人开辟通道,这是企业经营的常识。

可无奈,目前登场的新人不得不说水平着实有限,或者还没找到自己与《奇葩说》话语体系的切合之处。

比如熊浩,当他被傅首尔虐到脑袋发晕时、眼睛发直时,我真有点心疼。走搞笑路线的辩手,也没有肖骁当年野生状态的惊艳,感觉已近经过了包装,而且是粗糙的包装。

奇葩说,这个苍白无趣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合适的奇葩给你选?

当价值观输出让位于娱乐

《奇葩说》何去何从?

这只是《奇葩说》难以控制的第一点而已。

将双方置于极端环境(限定情景、时间和胜负条件)的对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反,谁都很难掌控。

还记得第二季时,作家柏邦妮有一次比赛,剪辑师大段的快进,屏幕飘来六个字——“不让播,怪我喽?”

场上所有人一脸痴呆,谁都没料到话题完全被引向了“下三路”。

最后还是马东打断了发言,提前结束录制。

马东寄希望于不同个体间对话产生的创造性甚至冲突,但这种节目架构带来的不稳定性,(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却使《奇葩说》从选角、到内容呈现、再到效果都很难实现稳定。

对话的乐趣在于惊喜,可对内容制作而言,惊喜约等于意外事故。

外化的矛盾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奇葩说》节目组永远无法解决的“痛苦”之源。

有一个定论:常识的最大传播者是谁?其实并非严肃的新闻机构,而是娱乐节目。这是综合流量、内容属性和社会传播结构的综合判断。

《奇葩说》第五季:一块迷失于家长里短的裹脚布

尽管娱乐节目很多时候并非出自本意,但哪怕仅为了记忆点,他们往往也会有所主张。只是,为了方便制作,价值主张相对单一、具体。

比如《吐槽大会》的“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其实就是指“自黑的正面效果”;《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就三个字“慢生活”……

《奇葩说》的宗旨是什么呢?你能否用一个词准确形容?对话吗?对话什么?宾语是啥?

几乎不可能。

如果较真的说,《奇葩说》当然也有程序,存在节目制作的基本规则和约书。但辩论体系的发挥空间远比其他形式更大,而且包罗万象。

时至今日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期是“当亲人得了绝症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其实还有另一期,但被下架了),你会惊讶于卧槽,这是一档综艺诶,竟然对话题有这样的包容性。

黄执中、陈铭、邱晨、李林,在各自领域和风格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专业户。他们其实是将无数种可能性,通过辩论、对话、攻防再加上导师的结束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这是真正精彩的地方。

可到目前为止,新一季几期人物设定脸谱化得厉害,再加上语言水平的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话题不断被引向越来越狭窄的范畴。比如很多人批评太情绪化了,没有观点。

《奇葩说》第五季:一块迷失于家长里短的裹脚布

但这真的不重要,忘记你以前哭成狗的样子了?

要命的细节是这样的——当一些辩手尝到了卖萌、抖小聪明对老奇葩的特效攻击时,都会忍不住自觉往这个路线发展:单调——程序化——无聊。

如果仅为了傻乐,我宁愿去看《吐槽大会》。

《奇葩说》之所以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它横跨在价值主张和娱乐的分水岭上。(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但经历了四季的起伏,《奇葩说》可能正在放弃价值主张、放弃实现价值主张的手段——精神多元、去程序化的赛制,而去拥抱稳定性。

那么这无异于亲手杀死它。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奇葩说》的病,也是《奇葩说》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