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之後有《如懿》宮斗劇爲何讓人著迷

茶餘飯後話“宮鬥”

鍾 菡

不知不覺,宮鬥劇已經火了好幾年,本以為套路已經用盡,沒想到突然冒出來一部“反套路”的《延禧攻略》撩得眾人心癢癢,一發而不可收拾。某位從不追劇的先生去了健身房,發現一旁熱心女教練的口頭禪都從“最近買不買課”,變成了“看不看《延禧攻略》”。“啥筵席攻略?講酒場文化的嗎?”懷著好奇心跑回家一看,竟然還是換湯不換藥的宮鬥!

《延禧》之後有《如懿》宮鬥劇為何讓人著迷

就是這樣一部宮鬥劇,能讓一家人看得其樂融融,明知沒啥營養,還忍不住一集一集地從天黑點到天亮。《延禧攻略》為何有這麼大魔力?簡單地說,就是讓人“爽”。別的宮鬥劇裡,壞人一做惡,女主角總要吃個兩集虧,蓄上許久的力才能伺機報復,讓人憋得難受。在這部劇裡面,女主角魏瓔珞被設定成了一個不好惹的主,從不吃悶虧,再加上“光環”附體,別人再怎麼折騰她,都能當場翻盤,讓壞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好比關雲長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孫悟空一回打死一個妖精,從話本小說裡一脈相承下來的恩怨分明、報應不爽,觀眾看了,豈不喜聞樂見,大呼痛快。

喜歡的人,都誇《延禧攻略》審美高級,服飾講究。但無論是所謂的“莫蘭迪”配色,還是絨花、刺繡等各種非遺上陣,表面上畫風再雅,九重羅衣層層包裹下的肉體仍然是俗的。該劇不僅拿乾隆生母是“嘉興錢氏”這樣的老套秘聞大書特書,故事邏輯也是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更不要說立意的高下。女主人公的價值觀便是睚眥必報,一路打怪升級,走上人生巔峰。劇情不出閨閣瑣事,卻非要爭個你死我活,把耍小聰明當作大智慧來謳歌。鬥,也並非龍爭虎鬥,而是一群猴子戲耍撕鬧,給人看著樂呵。

宮鬥劇的“審美”再高級,在文化內核上依然是民間話本的底色,而沒有文人精神的注入。對比一下古代的“宮怨詩”,儘管也有套路,也說君王,但寫得好的作品裡,能有寄託,有同情。像是王昌齡的“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元稹的“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朱慶餘的“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杜荀鶴的“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等等。宮闈的壓抑、寂寞,對人性的摧殘等在寥寥幾筆中淡淡托出,卻又顯得深沉,這種文化審美的高級感,以及四兩撥千斤的筆觸力度,是那些以用刑、打胎為基本手段的“宮鬥”所遠不能及的。

《延禧》之後有《如懿》宮鬥劇為何讓人著迷

《延禧攻略》之後,又有《如懿傳》奮起追之。同樣的乾隆後宮,斗的還是那一撥人,但故事換了主角,“忠奸”“善惡”全部乾坤大挪移,好比昨日曹操還唱白臉,今天突然搖身一變成了黑臉,卻也不妨礙臺下觀瞻。愁的只是戲服不夠華麗,某位演員老來裝嫩。至於劇情,不過你說秦叔寶,我唱程咬金,再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到頭來還是殊途同歸。觀眾圖的也只是茶餘飯後磕著瓜子解悶兒,很少有人在歷史細節上較真。它不過瓜棚下一把“老頭樂”,心知肚明的廉價,但夏夜裡面,正好可以撓人癢。

電視劇裡的文人精神消失太久了。一二十年前,打開電視,清宮裡演的還是《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天下糧倉》等等,這些劇裡面有家國情懷,有歷史之思,有文人氣的編劇才能寫出這樣的本子。如今清宮還在演,人心卻在宮斗的“爽”與“快”裡麻木掉了,誰都不願意承擔一點沉重的東西,生怕被這份沉重分走了流量,帶走了收視率。而更可怕的是熒屏跟風,大女主火了,便一股腦兒的上女皇、太后,仙俠劇火了,各路上仙、神上便紛至沓來,今年宮鬥劇死灰復燃,明年會不會再有一批前仆後繼者?滾滾資本市場洪流裡,還有多少頭腦清醒、有文人氣的編劇存在,能真正帶起一波清流?

秋涼了,宮鬥劇們也該“棄捐篋笥中”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