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經濟應退出?中小企業才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希望

前幾天參加了第九屆中國專利年會,吸引我來的不是開幕的全體大會,而是當天下午的高端論壇。在這個論壇上,西電捷通總經理曹軍將作為嘉賓現場對談。大家應該不會忘記去年專利年會上,曹與蘋果關聯律師之間的公開PK。當然,我沒想著再圍觀一場舌戰,而是這個論壇把中美貿易、知識產權、企業/企業家議題融合在一起,應該會別有味道。畢竟在當前國際大情勢之下,從業者還是有一些憂心忡忡的。而且我還有一個私念,就是想著過了一年了,蘋果、西電捷通之間的訴訟應該有進展,過來聽一下也好,畢竟這個案子已經被視作國內標準專利案的一個大標杆,大家都看著呢。

現場對話中曹的一些觀點挺有啟發性,整理了幾條與大家分享。

一、對中國企業能力的判斷存在低估問題

曹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在技術能力上確實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典型問題是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的能力分佈不夠合理,但即便如此,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和潛力是毋庸置疑的。

曹藉助一張圖為現場觀眾做了詳細講解,我粗略記錄了一些。圖片效果不太好,湊合看吧。

私營經濟應退出?中小企業才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希望

曹提到,“要設計一棟樓,圖的左側就是設計圖,我們稱之為技術,而右側則是施工圖,我們稱之為工程技術與實現。在全球ICT產業鏈中,技術和工程實現技術是同等重要的,沒有新的技術,對網絡的認識就無法提高;沒有工程實現技術,認識、模型就無法落地。它們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兩個輪子。”

他認為,目前,中國企業的能力更多集中在圖的右上象限,那裡屬於產品設計與製造,但是在那裡,國內企業也不是做了產品製造的全部,有的也僅僅做了零部件的一部分。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業鏈分工,而只是產品內分工。所以他認為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能力分佈是不合理的。

他提到的產品內分工確實是挺新鮮的一個說法,細細想來,也頗有道理。這個大家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判斷上,曹給予了肯定的答案。在他看來,中國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早已超出人們的想象。他提到了在深圳見到的那些合作企業。深圳的一些工廠對他有很大的觸動,這些企業只賺十幾個點的利潤,卻要面臨匯率、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質量控制等諸多風險,但“這些企業卻展示出了‘小強’般的生命力,試問這樣的企業有什麼做不了的呢?”大概是這樣。

曹談到,現實的問題不是企業“沒能力做不了”,而是“有能力不去做”。原因在於市場激勵出了問題,企業如果面對的是劣幣驅逐良幣、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濫用壟斷支配地位等市場環境,搞再多的原創技術也得不到任何好處,企業為什麼要去做?

二、不要一味寄望大企業,中小企業才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希望

曹的這個說法也挺刺激的,他說,將技術進步、縮小與國外技術差距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巨頭企業身上是不對的,這是一種直覺偏差,應該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它們才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他羅列了一堆數據來證明他的觀點。有發改委、國家知識產權局關於中小企業的數據,印象深的是中小企業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他認為,中小企業是當前高新技術創新發展中最活躍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才是最積極的技術研發者和最開放的技術轉移者。

當然,估計曹怕被誤會,最後他強調,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產品集成創新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兩者不是對立關係。

他還提到,在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大小企業、中外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都應一視同仁,產業生態要有大企業更要有中小企業的參與,產業生態需要‘參天大樹’,更需要‘鬱鬱蔥蔥’”。

三、ICT領域是濫用支配地位的重災區

這個觀點也是比較悚動的。大家可以自己存照。

他提到,ICT領域是濫用支配地位的重災區,存在諸如一些巨頭企業系統實施針對標準必要專利的“反向劫持”行為,濫用買方支配地位中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以及不正當競爭下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等問題。

他認為,中國剛剛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不過短短几十年,知識產權保護雖然經歷了快速發展,但畢竟西方已經做了幾百年,我們還有差距。尤其在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這三者互為交融,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挑戰依然很大。

讓曹感到欣慰的,也許這也是從他們與蘋果的專利案中感受到的吧,他認為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正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改變,這種正向變化不僅僅是在頂層的政策、制度設計方面,還體現在公眾的知識產權價值觀方面。這方面相信從業者也都有類似的體會吧。

在觀眾提問環節中,曹提到了中國企業的視野問題,同時也表達了對垃圾專利的鄙視,認為做這樣的專利,對於企業來說,無非是費了很大的事,最後做出來的只是一根攪屎棍。

好了,以上就是這次參加專利年會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