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巨星降臨

1907年立秋後的一個夜晚,皓月把夜空照得洞明,似乎是要照亮所有的陰暗,專門賜福人間。

東邊的天空突然閃過一道祥雲,象是一隻白虎劃破了夜空,“哇哇”一聲涕哭,吳煥先出生在箭河四角曹門的一箇中小地主家庭,小名“安安”,他慈眉善目,註定是人民的兒子,不會繼承父業。九歲在私塾那年,他就富有階級的同情心,心向窮人。

繞過村前那棵大樟樹,

他挖自家的田垠滾窮人的田。

跨過門前那條倒水河,

他偷來自家的鹽巴養伴兒他。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星星之火

一九二一年七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返回武漢,在武漢以中等學校為陣地,吸收進步青年入黨,那時《新青年》、《嚮導》等黨的刊物,成了青年學生的至尊之寶,宣傳了革命思想,培養了革命力量,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為農民運動的興起培養了骨幹力量。

“馬克思主義就是蒼穹的一盞燈,志在照亮整個夜空,馬克思主義就似天邊一顆星,那一定是啟明星。”吳煥先坐在麻城蠶業學校的課堂,總這樣熱忱的認為。1926年他由青年教師戴克敏,戴季倫介紹在武漢加入共產黨。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一九二六年,當秋風陣陣吹起時,山坡上,橙子黃黃的,桔子紅紅的,稻子也象銀色的波浪,翻滾著,起伏著,僅存的一些顆粒又要用欠條包著歸到財主的家倉……,“吳煥先回來了”、“七相公”回來了。人們喊著、擁著,是的,他邁著堅挺的步子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箭廠河四角曹門。

吳煥先的揹包裡,只裝了一張“鬍子老頭”——馬克思的畫像,當畫像貼在堂屋中央時,“馬克思!”“導師!”人們爭相瞻望著似久旱的枯木遇甘露,久困沙灘遇綠洲,久疚的心靈得到撫慰。

照他的辦法做,就可以創造一個新社會,吳煥先總這樣堅定的信仰著。

星星之火,神聖的火,回到了她應有的地方……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播 種

“打倒帝國主義,

打倒軍閥,

打倒土豪劣紳。”

“取消苛捐雜稅,

實行減租減息,

開展剪髮放足,

反對包辦婚姻。”成了1926年最響亮的聲音,那跳動的音符連通著人們的血脈,劃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在箭廠河一帶,這種革命的宣傳就更加具體、更加深刻、更為廣泛。1926年,王志仁、吳煥先和代季倫、曹學楷、陳文候在箭河一帶串連革命知識青年毛國興、吳先籌、詹以賢、肖崇喜、石生才、代華堂入黨,在曹門附近的黃泥榜的一棵勁松下建立了第一個黨小組,先後數批吸收農民運動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分子入黨,吳煥先任支部書記,當時的誓詞為:“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努力工作,實現革命,服從黨紀,嚴守秘密,死不叛黨”誓言如山,黨紀似箭:“死心革命,努力工作,嚴守秘密,服從領導,犧牲個人,死不叛黨。”義勇肝膽,永不回頭。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黨的組織為支部,下設黨小組,三、五天秘密集會一次,地點多為山谷、野外,廟宇或偏僻的地方,傳達上級的指示和文件,學習討論當前的鬥爭形勢。

秋末冬初,在箭河的曹門,由吳煥先、桂步蟾主持,建立了我縣第一批農民協會,初期只講一些物候學之類,後來講到:不是怎麼種田,而是田怎麼種?每個協會會員40人以上,都是最窮苦的農民,歲末,在箭河一帶成立了油榨灣、毛崗、竹林巷、石崗等13個農協和農協小組,會員1200多人。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農協的活動逐漸從地下走到地上,從秘密轉為公開,從個別到普遍。吳煥先以“防匪保家”為名,同其叔父吳維幹(族長)商量借用吳氏祠堂辦起了第一堂紅學。1927年秋後,紅學象春筍般的發展起來,吳先籌在鄭邊主持第二堂紅學,詹以賢在詹灣主辦了第三堂紅學。紅學學員共130多名,除學習農術和武術外,主要是由吳煥先、吳先籌、詹以賢同志宣講革命道理,傳播革命思想,並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入黨,逐步建立了核心力量。

紅色新縣|鄂豫皖革命之火從這裡燎燃(二)

紅學會員自建煉爐,打造大刀長矛,自制竹刀竹箭,為對付瘋狂的地主武裝,成立了不脫產自衛隊。這支農民自衛軍,是鄂豫皖邊區最早的農民武裝,總指揮吳煥先,副總指揮是石生才。

人民要新生,革命要政權。毛澤東作出了歷史的論斷:“槍桿裡出政權。”


文:李軍 肖萬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