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電視劇頻遭詬病,如何才能呈現「真現實」?

现实题材电视剧频遭诟病,如何才能呈现“真现实”?

來源 | 酷雲互動

2018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電視劇市場與往年相比,不論是直播關注度、播放量,還是討論量、傳播度,幾乎並沒有比肩往年的爆款作品,也就更遑論說成為經典,或列入好劇榜單。越來越多的劇集帶來的並不是更多的選擇,而是沒劇可看的尷尬。

現實題材的失真

很多現實題材電視劇的負面評價,通常會有這樣的詞彙:“狗血”、“懸浮”、“胡編亂造”、“人物不正常”,所有的負面評價其實根本上都在表達一個意思,這是一個假的電視劇,這裡面的人物很假,人物行為很假,情節很假,這是一個假的故事。

所謂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卻變得一點都不現實,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失去了它應有的真實。

现实题材电视剧频遭诟病,如何才能呈现“真现实”?

目前眾多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喜歡把筆觸集中在職場競爭、感情糾纏,這本來沒什麼錯,這兩個方面確實是當代社會情緒的焦點所在,也容易構造種種戲劇衝突。

但問題在於,這些電視劇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情感,其背景基本上都要跨國,不是在歐洲某個城市的馬路上偶遇而一見鍾情,就是在紐約的豪宅裡鬧分手。而寫到職場生活,紅男綠女個個都是年薪百萬千萬,出入不是豪車就是“飛的”,工作一律是在高級寫字樓裡。

可是,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離觀眾熟悉的當下生活相差很遠。偶爾有一部電視劇這樣編戲,讓觀眾圖個新鮮還可理解,但是當眾多電視劇都進入這樣一個模式,觀眾的膩味、反胃也就可想而知了。

现实题材电视剧频遭诟病,如何才能呈现“真现实”?

我們一旦沒法在虛構作品中構建出虛構的“真實”,那麼這個虛構必定是一個失敗的行為。一個成功的故事應該是這樣:觀眾完全被人物所吸引,觀眾投入到情節裡,置身於故事裡,為人物的命運或者處境擔憂,觀眾從虛構的故事裡獲取真實的情感反應。

如果觀眾不能從虛構作品裡獲取真實的情感反應,那麼這個作品就是失敗的。因此對於故事而言,尤其是現實題材的故事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製造懸念,如何展示極品的人物,而是首先構建真實,所有的故事技巧都要建立在“真實”之上,一旦你沒有“真實”作為基礎,那麼即便你情節再離奇,轉折點再多,節奏再快,通通都沒用,觀眾不會被打動,因為這是一個假的故事。

賴聲川說:“重點不在新,而在真。純粹的真,經常自然就新。刻意求新,很難保持真。”現實題材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不是“夠不夠新”,而是“夠不夠真”。

製作資源配置不當

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現在的劇越來越“奢侈”,投資幾個億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因為主演明星的片酬加起來就極有可能超過1億。所以廣電總局也出臺政策限制天價片酬,前段時間優愛騰三家視頻平臺也共同發佈聲明想要限制片酬,然而收效甚微。

電視或網絡平臺方會認為,現在的觀眾只想看流量明星,所以不論版權費有多高,只能硬著頭皮買下昂貴的劇集,為了吸引更多用戶或者會員。然而作為觀眾來說,正是因為粗製濫造的劇情沒得看,所以只能把注意力放在演員身上,除了看臉還能看什麼呢?

现实题材电视剧频遭诟病,如何才能呈现“真现实”?

除了演員片酬成為電視劇製作的巨大開支,海外取景似乎也成為現代劇的標配場景,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自在其中 ,然而國外取景除了使畫面看起來更亮麗一些外,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性的效果,只是給粗糙乏味的劇情披上了一層看似夢幻的外紗,並不能掩蓋實質性的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國外取景也會大幅增加電視劇的拍攝費用,於是這筆費用又轉嫁給平臺,導致平臺更難付出成本買好的劇目,於是導致惡性循環。

如何才能呈現“真現實”?除不遺餘力地擁抱生活以外,把握好深度和銳度的關係是命門所在。求真務實和鏡鑑啟悟,是現實劇的題中應有之義,前者靠“尺度”,後者靠“深度”。好作品不但要滋味濃郁,還要回味悠長;不但要瞬間聚攏人氣,還要長久維持人氣;不但要與時代同頻共振,還要讓觀眾雅俗共賞。

现实题材电视剧频遭诟病,如何才能呈现“真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