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心理咨询师-小麦

相约每晚6:00,做一个悟心之人

最近,关于“幼升小”的新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网上相继爆出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幼升小”盛况,不是把家长“考哭”了,就是从幼儿园开始要学编程。

同样陷入焦虑情绪无法自拔的,还有“小升初”的爸妈们。

焦虑的源头,无非是希望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在很多家长眼里,好学校会带来好成绩,最好是第一名,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有出息”

但是,你错了。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恰恰不是第一名。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不是第一名


一个朋友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学。在县城那个小学、初中一体的学校里,他亲手带着好多孩子,从一年级走到初三毕业。

毕业班送了一期又一期,班里走出的好学生一批又一批。

我本来以为她父亲这么多得意门生,逢年过节应该挺热闹吧?

实际情况是,跟她父亲还有往来的、关系比较好的,大多数都是当初学习不算优秀的孩子,甚至还有几个调皮捣蛋的。

而很多成绩前几名的孩子,毕了业就很少联系了,偶尔有个师生聚会,也很少看到他们的影子。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不是第一名

朋友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然后语重心长的说:

有些话,虽然父亲没说,但我从身边朋友、同学的现状里,多少能猜出来。

很多当初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现在混得并不好,至少跟当初大家的期待差很远。这种辜负了大家期待的羞愧感,或许是他们不愿意跟过去的老师、同学联系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想来也是,很多孩子按照家长最期望的那样,不贪玩、不惹事,一路当着“三好学生”,考大学,读研究生。

等他们二十八九岁毕业后,才发现手中那张硕士文凭,也就值每月4000块钱。在现在这种经济不算景气的时候,他们不但找工作时时碰壁,连谈个对象都不容易……

很多人都是直到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才发现,为了追求别人眼中的“第一名”,自己失去了太多太多。

当别人回味青葱岁月、情窦初开时,他们能记起来的,除了考卷和压力、除了熬夜和失眠,就没别的了……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不是第一名

作为学生成绩是很重要的,这点无可厚非。

但是,成绩好的孩子,并不一定真的优秀;考上好大学的孩子,也并不一定就能在社会上混得好。

据说有人统计过,一个班的孩子长大后,最终能有所成就、生活过得富裕快乐的,往往不是总考第一名的孩子,而是那些7~17名的孩子。

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胡扯,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好像确实是这样。

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接触过一些没目标、没理想、浑浑噩噩的大学生。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在初中、高中的时候,竟然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当初学习特别努力,动不动就开着台灯学到半夜。

但是,孩子的本性是发散、张扬的,即便暂时被压抑了,也早晚会以别的方式疯狂一回。

于是,这些背负着巨大学习压力的“好学生”,进入大学后彻底解放了自己,通宵达旦地泡网吧、玩游戏、看电影。

这在中国很多大学里,是个常态。

当初很优秀的孩子们,在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后,却又在最美好、最该努力的年华里,虚度光阴……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不是第一名

现在不是一个只看成绩和学历的时代了。

成绩好,只能代表你会考试,不带表你的交往能力,不代表你的工作能力,甚至连人品都代表不了。

一辈子那么长,社会变数那么多,成绩尽管很重要,可是千万别让孩子成为一个,除了成绩好而其他一无是处的人呀!


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第一名

心理咨询师-小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