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紫砂壺實用性的考量

最近,有壺友向我詢問有關紫砂壺口蓋搭配的問題,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年的一件事。


有個認識不久的壺友向我訂一把仿古壺,並特別叮囑口蓋不要做的那麼嚴密,留點間隙。他批評我說:“之前你做的石瓢,口蓋太嚴密了,甚至已經達到嚴絲合縫的程度,使用起來太不人性化。泡茶時,茶葉很容易卡在子口和蓋子之間,每次都不得不停下來進行清理,十分影響喝茶的心情!”

我對紫砂壺實用性的考量

氿岕 · 仿古 · 局部

我一聽,就知道這肯定是喝茶的“老江湖”了,這也不得不令我深思,我以後做壺,口蓋到底要怎麼做?是滿足大眾要求,做緊;還是向實用看齊,留有餘地呢?

首先,為什麼普通大眾一定要口蓋嚴密?

我對紫砂壺實用性的考量

氿岕 · 六方石瓢 · 局部

很多壺友在剛開始玩壺的時候,就被灌輸這樣的理念:口蓋嚴密是一把好壺的重要特徵!這個,我不予否認,因為每個人對壺的理解和要求都不同,自己喜歡就好。另外,有可能是長時間用玻璃茶杯、保溫杯等玻璃、金屬製品的慣性思維,裝水的東西,緊點肯定沒壞處。

其次,口蓋不嚴密又會怎樣?

在泡茶時,茶水會充當粘合劑的角色,充滿子口和壺蓋之間的間隙,就好像兩塊玻璃被水粘起來的現象。此外,使用紫砂壺的場景,我們肯定是坐著在喝茶,不可能泡滿茶塞包裡,渴了掏出來滋一口,口蓋需要不留一絲縫隙。

我對紫砂壺實用性的考量

氿岕 · 六方掇球 · 局部

至於,壺友不喜歡的“倒茶時壺蓋處漏口水”現象,有人一味地歸結於口蓋不嚴密。其實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得從紫砂壺各構件設計、搭配說起,但和口蓋嚴密不嚴密沒有啥關係。

那麼,到底是嚴密還是不嚴密?

我對紫砂壺實用性的考量

氿岕 · 仿古

講真話,我還是傾向於口蓋留有間隙,這不是作為一個制壺者而在為自己開脫(現在的壺都要燒2遍,想弄嚴密點只需整口前弄弄就可以了,根本沒啥難度),而是作為一個老茶人,對其實用性的考慮。因為紫砂壺本來就是拿來用的,用都不方便了,還能稱得上是好壺?

我相信消費者在玩壺的過程中,會越來越理智,在追求其“泥、形、工、款”之餘,對“功”(也就是功能性)的考慮肯定會日益增多。好了,做壺去了,其他疑問,請搜索氿岕紫砂,期待與您切磋壺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