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爲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中華文化悠悠千年,蘊含了人們無數的智慧和文明期望,構成了即深沉又有趣的華夏文化。在這些代代傳承的文化內容中,俗語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支。這些俗語有的是生活的經驗,有的反映的是人們的信仰,有的凝聚的是做人的智慧,有的則描繪的是俏皮的打趣……類型繁多且生動,在詞句之間告訴人們生活的諸多道理。當然也有一些俗語顯得略微迷信,但也被人們默默遵守與推崇。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編不知道你聽沒聽過這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寧可去躺一下別人的棺材是否舒服,也不要去試穿別人的鞋子。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乍看之下,這樣的說法全無道理,在很多人看來,棺材可是非常重要的“私人用品”,怎麼可以借給別人躺呢,而相比之下,鞋子則可以換掉再買,應當是借鞋不借棺才對啊!

其實俗語之所以反著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農村人的棺木一般都是提前準備好的,在很多偏遠地區,老人還很有活力,就會張羅著給自己打一口棺木擺在家中,認為這樣能夠催旺後背的官運與財運,將其稱之為“喜才”。人們會從棺材的氣派程度上來斷定這家的子女是否孝順老人。他們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棺材評頭論足、湊近觀賞,其認為前來觀訪的人越多,證明此戶人家將來會越發興旺發達。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關與“切莫試人鞋”坊間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試穿了別人的鞋子,容易給鞋子的主人帶來不好的運氣,將試穿者的黴運留給了鞋子的主人。另一種說法,是對試穿者本身不好,自風水學上講,穿別人的舊鞋,對自己的事業和財運都會有影響,同時對於有家庭的人來說,穿別人的舊鞋很容易導致家庭變故。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混穿鞋子很容易引起腳氣傳染等,對於鞋子主人和試穿者來說都不好。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另外,與這句俗語相類似的還有一句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意思就是說,可以把糧食借給別人,但是不把柴火借給別人;可以把衣服借給別人,膽識不把鞋子借給別人。與前文的俗語相比,這句俗語則更偏向於告誡人們生存的道理。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過去,能不能糧食來自於種植,家中的燒柴者更多的是需要上山砍拾。一些家庭人丁眾多,地少人多糧食少成為了很多家庭困難生活的根源,在實在無米無糧的時候,人們往往不得向別人伸手接糧,以求度過難關。一般人在自己家尚有餘糧的情況下,都不會眼睜睜看著別人餓死,這是“救窮”。但是對於那些前來借柴火的人,人們往往會將之拒於門外。任何人只要不是老弱病殘,就有能力通過砍或是撿等方式獲得柴火,無柴可少大多數時候都這能說明一件事情,就是懶。而人們樂於救濟窮人,但卻不願意救濟懶人。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借衣不借鞋也是同樣的道理。過去窮人家穿的鞋子大多為草編的,幾乎家家戶戶中都有人會編鞋的手藝。這種情況下,如果無鞋可穿,只能說明其自身懶惰!這種人,越幫助越頹廢。

這些俗語雖然看起來有些彆扭,但是都有著一定的說法與道理,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我們去鑽研一下哦!

民間流傳“寧可試人棺,也不能穿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