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2018年9月29日,全球領先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權威發佈《2018年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專題研究報告》。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生物產業發展迅速,到2020年有望超8萬億元,生物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將超過4%。網民對轉基因技術認知度高但認可度尚低,55.1%的網民不願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當前,中國生物科技產業集聚佈局初步形成,各細分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即將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但發展切合社會需求才是生物科技落地之策。(《2018年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專題研究報告》完整高清PDF版為76頁,可點擊文章底部下載按鈕進行報告下載。)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生物科技概念及類型

生物科技:又稱生物技術,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先進的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按照預先的設計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為人類生產出所需新產品或達到某種目的。生物技術分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5個方面的技術。其中基因工程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和關鍵技術。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生物科技產業的細分領域

《“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將生物產業的重點領域分為七類: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產業、生物能源產業、生物環保產業以及生物服務產業。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圖譜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產業佈局

目前中國生物科技產業主要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3個綜合性生物產業基地,以及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若干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的空間佈局,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生物基地、生物園區等聚集形式促進生物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形成國家、地方、金融等共同推進生物產業的格局,有力促進生物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市場動態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生物醫藥領域

生物醫藥:生物技術在各種製藥產業內的應用,主要是以基因工程、抗體工程或細胞工程生產的,源自生物體內的,用於體內診斷、治療或預防的製品。主要有重組蛋白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血液製品、診斷試劑以及疫苗5大類。相對於傳統醫學,生物技術藥物有著突出的療效和社會效益,對於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治療,如遺傳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生物技術藥物的效果顯著。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生物醫藥產業鏈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生物醫藥研究熱點:單克隆抗體藥物

單克隆抗體:由經過特定的抗原處理過的效應B細胞和骨髓瘤細胞雜交得到的雜交瘤細胞產生的具有特異性識別某抗原上的某一個特定抗原決定簇的抗體。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雜交瘤單克隆抗體技術、嵌合抗體和人源化改造單克隆抗體技術、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技術、天然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技術,從鼠源性到完全人源轉變。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80.4萬例,死亡病例229.6萬例。單克隆抗體以靶向性強、特異性高、副反應小等優勢在癌症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等疑難雜症的治療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單克隆抗體藥物將成為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流藥物,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網民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低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46.9%的受訪網民表示反對轉基因食品,表示支持轉基因食品的受訪網民僅佔19.6%。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目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受到質疑,相關話題在網絡引起熱議,網民態度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偏負向。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相比轉基因食品,網民對轉基因醫藥的接受度更高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40.9%的受訪網民支持轉基因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31.5%的受訪網民表示不支持。相比轉基因食品,網民對轉基因醫藥的接受度更高。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隆平高科——生物農業企業案例分析

隆平高科以雜交水稻為核心,以種業為主營方向,致力於農作品種選育開發,同時配套農化產品開發銷售以及農資配套服務。公司依託自身的技術研發實力,不斷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在中國、國際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華大基因——生物服務企業案例分析

華大基因是一家專門從事基因組學的研發機構,依託自身測序和檢測技術、信息分析能力、臨床案例等資源,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生物研究的科技服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猛:2020年預計超8萬億,認可度低成阻礙

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趨勢

生物科技產業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當前,中國生物科技產業初具規模,產業集聚佈局初步形成,各細分領域發展勢頭迅猛。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物農業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不斷增強。另外,現代生物技術進一步向化學工業、造紙工業、環保工業、能源工業等滲透和融合,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一批新興產業群體正在形成,將會出現新的浪潮。生物科技產業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社會需求成驅動生物科技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環境汙染形勢嚴峻,耕地面積減少等問題提高社會對生物科技行業的需求。人口老齡化增加慢性病發病率,醫療產品的需求日益提升,生物醫藥行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保護糧食安全將促使生物農業加快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環境汙染、能源稀缺問題使得生物環保技術、生物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生物科技產業關係整個社會的發展,未來各方面的需求將促使行業快速發展。

技術突破將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

技術是生物技術行業發展最基本的推動力,是生物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持續技術創新能力是生物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前,中國生物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制約技術產業化進程。提高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技術研發,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未來,以基因測序、合成生物技術、液體活檢、細胞免疫治療、生物大數據、生物仿製藥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將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

融資渠道拓寬,資本助力行業持續發展

生物技術研發是一項整合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學科知識和技術的複雜系統工程,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長週期的特點,需要生物企業不斷加大科研投入,但短時期無法實現營收收入,面臨融資難的問題。目前中國中小板和創業板對於生物科技企業的融資支持侷限在產品開發進入成熟階段,已經獲得一定盈利的企業,這顯然無法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新興產業的能力。中國生物科技產業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來拓寬融資渠道,加快生物科技產業化步伐。港交所新規、證監會開發IPO快速通道等措施表明未來生物科技行業的融資渠道將有效拓寬,資本將助力行業持續發展。

產業分工日益細化

生物產業鏈涉及技術面廣且複雜,專業性強,行業壁壘高。隨著生物產業規模的擴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業鏈出現了明顯的分工。比如在生物醫藥行業,為保持新藥研發的持續性、提升運營效率、節約成本,許多大型製藥企業將一些非核心的研發環節外包,合同委託研發企業因運而生。另外生物醫藥生產、市場銷售等環節也逐漸由新興的CMO、CSO企業提供相關的配套服務。通過合同研發、合同生產等形式,生物產業分工日益細化,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

併購重組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生物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長週期的特徵,需要高額投入作為產業進入和持續發展的條件。為應對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局勢,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企業通過併購重組的方式來獲取新技術和新產品。併購和重組使得企業建立了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生產與銷售網絡,提高企業搶佔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隨著生物產業的規模的增大,企業間併購重組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關於艾媒諮詢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是全球知名的新經濟產業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2007年誕生於廣州,在香港,北京,上海,硅谷設有運營和分析機構。艾媒諮詢致力於輸出有觀點、有態度、有結論的研究報告,以權威第三方實力,為企業產品推廣、投資融資、IPO上市等提供行業數據監測、調查分析和報告諮詢等服務。每年公開或定製發佈新經濟前沿報告超過500份,覆蓋了人工智能、新零售、電商、教育、視頻、生物、醫療、音樂、出行、營銷、遊戲、傳媒、金融、環保與公共治理等領域,通過深入數據挖掘,通過數學建模,分析推理與科學算法結合,打造有數據、有理論支撐的大數據分析成果。

基於公司獨立自主研發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系統(CMDAS)”,艾媒諮詢建立了APP運營狀況、企業輿情和商情、用戶屬性和行為偏好、零售數據挖掘、廣告投放效果、政府治理等多維度的數據監測體系,幫助客戶可視化還原“數據真相”,實現市場趨勢的捕捉和用戶信息的洞察,提升品牌的行業競爭和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