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六之语言:文采飞扬展个性

作文技巧六之语言:文采飞扬展个性

语言:文采飞扬展个性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作文的分数。很多阅卷老师都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若有意识地追求,考试中熟练的“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取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赢得高分。下面介绍几种语言出彩的方法,定能令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如诗似画。

一、巧用修辞

修辞是雕饰语言是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修辞是再熟悉不过了。作文中能适时用上几处,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一用比喻。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考场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分数一定也会高出一个等级。如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五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用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正确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用三个设问,一问一答,对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一一加以否定,同时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作了有力的回答。这种一开始就设问使语言生动活泼,掀起文章的波澜,自然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篇著作的论题上来。

三用排比。

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于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如作文《多解的一个问题》开头三段是这样写的:“幸福是什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金钱,但我看到当一些人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挣钱而腰缠万贯,却发现世间还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时,我迷惘了。//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美女,但我看到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国色天香,待跪在美女裙下却发现美女也有衰老的时候,我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权势,但当我看到一些人疏通官路、官位显赫时,发现当官不为民做主被百姓戳脊梁骨,不如回家卖红薯,我明白我仍没有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整齐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开篇就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再如优秀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一段是这样结束的:“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语言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归纳了全篇,深化了主旨,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四用引用。

一篇出色的作文总少不了引经据典,总要用点谚语、惯用语、诗词名句和名言警句之类融进自己的作品中。这些精辟的引语恰似闪光的星星,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段是这样引用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又如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作者大胆引用台湾歌星姜育恒的《梅花三弄》主题曲的精美歌词,塑造了新形——四大美女形象,注入新内涵——各有其怨,对“情”字的理解丰富多彩,使文章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古典韵律之美。

五用反语。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这种形式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往往带有较强的战斗性和嘲讽性。如作文《“诚信灵”新产品介绍书》,运用反语手法对虚假产品介绍书的虚伪性进行了讽剌,是典型的“明捧暗骂”、“假捧真骂”的文章。全文幽默中见讽刺,诙谐中见批判,把当今社会假产品说明书广告书的虚伪性揭露得深刻、到位,读后大快人心。

六用顶真。

后一个分句的第一个字词或短语与前面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或短语相同,修辞上称之为顶真。顶真的运用使文章首尾相接,语言信息链条似的环环相扣。如:它又是那样的红,红得让人担心,担心一阵轻风会把它的“红”震落一滴;它又是那样的透明,透明得像哪位巧匠磨制的一块红玛瑙。又如: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鲁迅《阿Q正传》)三种钱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来,概念表现的价值一个比一个大,意思一层比一层高,既有顶真又有递进,颇有讽刺意味地描画出阿Q的一时“优胜”的情状。

二、 善构佳句

语言是否有文采,与句子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假如文中有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语句。即亮点语句,文章就有了加分的可能。因此写好亮点语句,对整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长短结合、整散并举

不少写文章的人,往往倾全力于遣词造句,于句式的选择却常常不愿多化功夫,结果文中的句式缺少变化,文章因而显得板滞沉闷。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同一篇文章里的句式的灵活多变,以丰富语言节奏,活跃文章形式。如一考场作文《拭去眼前的浮尘》中的开始部分:

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

情感萦心每欺于谎言,偏于成见,感于谗巧。

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沉,欲明白是非,须放下心中的偏见。

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因奸佞当朝,主上昏聩而倾覆?人世千年,又有多少人因受内心情感的左右,失足遗恨,抱憾终生?

汉成帝宠幸赵氏姊妹,迷于儿女私情,溺于声色之娱,难以明断国事,遂至天怒人怨,二百年汉室之基,一朝为王莽所篡;牛顿,这位名振寰宇的物理巨擘,却在晚年为宗教感情纠缠,作出“上帝用拳头一击而运动了地球”的荒谬判断;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贸然出兵,落得个火烧连营八百里,含恨白帝城的可悲结局,只能带着复兴汉室的遗志托孤于丞相,深可痛哉!

文中长短结合、整散并举,多种句式运用自如,文章因此而灵动多变,不同凡响。

2、典雅精致、文白相参

即在以白话为主体的书面表达中,适当渗进文言词语、句式(是渗进融合,并非文白夹杂)。这种词语句式的组合因适当地渗进了有价值的文言因素,不仅形式空灵生动,而且使文章平添了几份书卷味和文采。如一考场作文《石碑上的历史》采用双线结构,展开了古今两个情感故事的叙述,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中有意渗进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如文中在叙述到古代的情感故事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叹时这样写道:“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又如《不朽的失眠》中的“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这些文字把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凝练流畅,营造了一种低回深沉、冷峻凄怆的感情基调,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不过,使用文言词语要注意恰当和谐,不要弄得不明不白、不伦不类。

3、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1)、“梦圆了,愿圆了,圆了一个几辈人想了一百多年,盼了一百多年的梦------”香港问题的历史性转折,中间经历了惊涛骇浪、一波三折。终于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即将得以圆满解决。它将彻底洗刷中华儿女所蒙受的百年耻辱;进一步显示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强大;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将又次让全世界人民听到:东方醒来之雄狮震天撼地的巨吼!

(2)、今天是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我快乐得像只老鼠,高兴得快要死掉了。

“Look!那是我班有名的凤辣子,刀舌剑唇,一针见血,小眼一瞥,犹如小李飞刀!”好友强说。“你怎么这样说?她人很好。”另一位同学反驳道。我看看他,仍相信强,因为我们是铁哥们吗。

下午,老师居然让我与她一桌。My gad!有没有搞错?我眼珠差点儿掉在地上,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

两段文字的语言孰优孰劣,无须多辩。但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则值得我们深思。文(1)的作者期盼香港回归的愿望是真诚的,但他想表达的个人情感却是用标语口号式的言语来传达的。共性的思想淹没了作者独特的声音。语言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令人不忍卒读。文(2)比喻独特,夸张新奇,如“我快乐得像只老鼠,高兴得快要死了”,“小眼一瞥,犹如小李飞刀”,“我眼珠子差一点儿掉在地上,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再如“Look”、“My gad”这些英文词语的穿插使用,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中学生的率真开朗的性格特点,极富个性色彩。读来不能不令人叹服。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性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把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为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或严谨理性,真正做到既生动精彩又与众不同。

4、内涵丰富、意蕴隽永

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句子在文中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创设情境等作用,能启发读者知其意、明其理、动其情。这样的句子,是文章中最容易出彩的“亮点”。如一考场作文《昨夜雨,今朝下》中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人就活在自设的感情樊笼里。

遥想夜泊秦淮河的亡国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遗曲。那浆声灯影里的秦淮人,细数秦砖汉瓦,停舟暂相问,却是柯烂斧锈,几度沧桑。他们无一例外的抱着深切的亡国之痛,恨透“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亦会像怨妇悲夫,慈亲哭儿般记起“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或如屈居异国的南唐后主李煜,悲切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然而他们,都因着自身感情的囚笼作困兽之斗,永远没能走出去。他们都沉溺于感情的自定认知而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

言及此,想到一词:明日黄花。

惊心一颤,惟有摆脱狭隘的感情桎梏,才能发现新的花朵。过去的已谈远。

作者在谈论许多人“沉溺于感情的自定认知而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的现象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很多时候,人就活在自设的感情樊笼里”,“惟有摆脱狭隘的感情桎梏,才能发现新的花朵”。见解深刻,颇有哲理,语言凝练,具有很大的张力,是文章取得高分的亮点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方法并不是在同一篇文章里样样都要用到的(这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但从文章实际出发,用好用活其中几种,哪怕是一种方法,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肯定会得到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