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後宮「智斗」,品生存哲學

看後宮“智鬥”,品生存哲學

繼《甄嬛傳》後,由汪俊執導,流瀲紫擔任編劇,周迅、霍建華領銜主演的《如懿傳》開啟了新的“宮鬥”熱潮。不同於以往宮鬥劇“完滿”的大結局,如懿的結局十分悲涼,或許也正是這部劇的魅力之處,它打破了人們以往的審美習慣。如懿的愛情由濃漸淺,地位由卑至尊的兩種看似平行卻反差極重的主線牽動觀眾的心。這部劇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她們“宮鬥”的背後,折射出中國人獨特的生存智慧與人生哲學。

“釜底抽薪”與“隔岸觀火”

在上屆後宮爭霸賽《甄嬛傳》中,烏拉那拉氏皇后慘遭淘汰,被禁足景仁宮,與皇帝死生不復相見,甄嬛榮登冠軍寶座。《如懿傳》中的她已升級為名副其實的當權派,而且是新晉皇帝的生母。乾隆登基後,烏拉那拉氏再次看到了翻盤希望,雖然被禁足,卻是正統皇后,有一眾老臣的支持,不僅如此,她的侄女還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青櫻,有其相助,烏拉那拉氏有望晉級皇太后之位頤養天年。

對於這樣的局面,甄嬛出了一道要命的選擇題,青櫻和烏拉那拉氏二人只能留其一。對她而言,烏拉那拉氏沒有青櫻在皇帝枕邊說話,就不會對她的權力產生威脅,而青櫻沒有了烏拉那拉氏的依靠,也難以做大。這招“釜底抽薪”切中要害,不僅兩頭都對鈕鈷祿氏有利,而且充分利用了烏拉那拉氏對家族復興的期望和青櫻對姑母的不忍。

甄嬛身經百戰,她深知在後宮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背景,任誰得到皇帝的寵愛也只是一時榮光,她只要切斷敵人的後臺,一切都不是事兒。最終烏拉那拉氏為了家族,先青櫻一步服下毒藥,沒有後臺的青櫻也只好臣服於皇太后,求其賜名如懿。擁有這等權謀,甄嬛不愧是上屆冠軍選手。可笑的是,烏拉那拉氏直到臨死前,仍渴望與先帝死能同穴,自陳一生愛慕先帝,這似乎也暗示著,跟那些宮廷裡的權謀智慧相比,愛情不過是幼兒園的把戲。

《如懿傳》裡,太后甄嬛如同一家單位的最高領導,看破了底下員工的所有伎倆,卻從不說破。可縱使如太后一般位高權重,也時時不如意。比如新冊封的皇上和太后表面和氣,私下硬槓,無非是一段新開始的人際關係裡,誰都在琢磨到底誰能坐上權力的寶座。皇上說,要是事事都遷就太后,以後怎麼辦?皇太后心想:哀家若是向皇帝開口,若被回絕,難道還一求再求?

看後宮“智鬥”,品生存哲學

老話說,先開口提要求的那個人總是受制於人。一位產品經理對本報記者說:“無數次跟別人談話,我發現聰明人都喜歡先說,您提要求吧,我看我們這能不能答應。每次收到這種話,我都萬分苦惱,於是又順水推舟回去:看你們這邊報價是多少。雙方大打太極拳,都是因為不想吃虧。有些人喜歡一口價,這種方法雖然顯得果斷,但實操效果並不佳。工作時間長了我發現,不僅要迂迴,還要想盡辦法給自己多留點空間。”《如懿傳》裡的太后和皇上,爭的就是這樣一個空間。

作為皇帝的嫡福晉,富察氏皇后佔盡先天優勢,但她深知得到這個位置並非因為皇帝寵愛自己,而是先皇、皇太后、富察家族多方博弈的結果,也因此她無法恃寵,仍要和眾人一樣全力爭寵。只是富察氏的爭寵,不像其他妃嬪那樣討人喜歡就行,她要做的是一個趨近於完美的好女人,不僅要雍容,而且要氣度,不僅要會辦事,而且要懂慈悲。

身在高位,富察皇后要顧忌的事太多。如何不失體面地爭寵,以盡一個皇后的威嚴和本分,是她畢生研習的課題。她的愛從誕生起就陷入了重重掣肘,變得怪異扭曲。一個平常女性,想要討男性的喜歡,只要把自己從內到外調整到最佳即可,但一個皇后想討皇帝喜歡,自我卻得先放一邊,她要應付皇帝不能應付和懶得應付的後宮瑣事,也要平等分配一眾妃嬪們的恩寵。

自己固然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但別的妃嬪出了事,也是皇后的錯。皇帝不會管罪魁禍首是誰,只會拿皇后是問。這種壓力之下,別說談什麼甜膩戀愛了,能像富察氏那樣每天嘴角掛著微笑就已經很難得了。做皇后,富察氏其實是不合格的,她太愛惜羽毛,自己雖然行事謹慎,但看著慧貴妃、玫常在到處欺凌其他妃嬪,她只冷眼旁觀坐視不理,心裡想的估計是,你們就鬥吧,鬥死一個少一個。她沒想到的是,不管妃嬪們孰勝孰負,她富察氏都要陪著當輸家。明明是個當權派,但她仍然把自己當成王爺府上的嫡福晉,以為這些紛紛擾擾都只是家長裡短。隔岸觀火,遲早會燒到她這一邊。

看後宮“智鬥”,品生存哲學

“隱忍”與“投機”

劇中有一幕戲,如懿伺候太后甄嬛喝雞湯,端著一碗滾燙的熱湯,正逢太后有意刁難,手指經不住燙,一個個換過來。根據以往看劇的經驗,感覺這裡她怕是要打翻湯盞,弄個雞飛狗跳,然後出來幾個欠揍的專門說幾句酸話,這叫劇情的高潮。可《如懿傳》收住了,女主角一聲不吭,太后順坡下驢。

如懿為人處世的態度十分低調,面對困境更多地選擇隱忍。同是府裡的側福晉,高晞月封了慧貴妃,如懿卻只是普通妃子。面對貴妃的跋扈,如懿選擇了隱忍,同時她也勸說與她親近的人“要學會忍耐”。在另一部與《如懿傳》選擇同一歷史時期為背景的宮鬥劇《延禧攻略》中,與如懿為同一歷史原型的繼後輝發那拉氏雖未反派,但在前期一直秉承著與世無爭的心態生活,直到身負家破人亡的仇恨,之初依舊選擇隱忍,低調地增長實力,最終將仇人逐一擊潰。

如懿為人處世的另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特點是她十分懂得“投機”。慧貴妃薨逝之前就與如懿結下了深仇大恨,但如懿自冷宮脫身之後並沒有急於出手報仇,而是選擇推心置腹地將一個巨大的秘密告知貴妃,一語道破自己和貴妃一直未孕的關竅——皇后的蓄意設計。當貴妃明白自始至終都活在皇后的算計之中卻一直是她馬前小卒的諷刺事實之後,決心向皇帝道出皇后所有罪行,併為日後皇后的落敗埋下最重要的種子。另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如懿向太后獻計,如何才能夠使長公主不必遠嫁,而要將皇后的嫡公主遠嫁。這件事中,如懿心思縝密,既滿足了太后的需求,撫平了太后的憂慮,同時也從富察氏一族的需求出發,令皇后的母族向皇后施壓,在保住太后的長公主同時,也給了皇后另一重擊。更重要的是使太后對自己有所改觀,為日後封后埋下助力。除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之外,我們在劇中可以看到,如懿在皇帝身邊時始終談吐如輕撫,溫柔似靜波,這便是皇帝對於後宮嬪妃最大的需求,在忙碌的政務中得到緩解與慰藉。

人到絕境,定要生出勇氣

劇中如懿曾被幾個人聯手陷害,褫奪了封號,打入了冷宮。一般人到了這般田地,一輩子便基本到頭了,不是瘋癲,就是自殺,不用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了結了。可如懿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她聽到自己被打入冷宮的消息後,思路一直都是清晰的,從那時起,她就在為怎樣絕地反擊做準備了。

首先,她把大阿哥和身邊人都安頓好,讓他們都有了相對不錯的去處,然後去和皇上告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這是乾隆和如懿的定情詩,這次道別,如懿無疑是打了一張感情牌,讓乾隆對她又生出幾分不捨。到了冷宮,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一群瘋了的舊日妃嬪,還有陰冷潮溼的住處,比豬食都差的飯菜。唯一一個清醒的人——吉太嬪,看上去有七老八十,其實不過才35歲。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懿也沒有心生絕望,儘量活得體面從容。她繡工好,就自己做繡活,讓侍衛拿出去賣了銀子,然後用來打點送飯的太監,給她們的飯菜好一點,讓自己能夠活下去。還讓侍衛去買花籽,在院子裡種下花草,把一潭死水般的日子過出幾分生機和希望來。

看後宮“智鬥”,品生存哲學

可她最好的姐妹海蘭,卻在如懿去了冷宮之後,活得更窩囊了。曾經的海蘭,有如懿照顧,無意於爭寵,只是靜心生活,不想參與太多爭鬥。但如懿入冷宮後,海蘭精神上突然失去了依靠,阿箬的羞辱,貴妃的責難,皇后的罰跪,讓她一下子崩潰了。她在雨中跪了兩個時辰後,跑去冷宮和如懿訴說這一切。如懿告訴她:“我身在冷宮,沒辦法護著你,你必定要護著你自己,就當沒了這個姐姐,人到絕境了,定要生出勇氣,你活得好一點,我在冷宮就能安心點……”

海蘭回去時,想去安華殿祈求佛祖保佑自己,竟無意間聽到慧貴妃說她為了皇后除掉了烏拉那拉氏,除掉了玫嬪儀嬪腹中孩子的事,她驚呆了。那場大雨,讓海蘭涅槃重生,燃起了鬥志。她一反常態,精心打扮,用心揣摩皇上的去處,打聽皇上的心思,很快,海蘭就上位了,成了皇上翻牌子最多的嬪妃,並懷上了皇子。此時的海蘭,有了皇上的榮寵,也就有了博弈的資本。她利用肚子裡的孩子,設計為如懿洗刷了冤屈,將她從冷宮解救出來。

常種“善因”,擺正“位置”

劇中,海蘭(五阿哥生母)出身小戶人家,自進宮以來便受他人輕視與欺辱,只有如懿願意伸出手幫助她,海蘭懂得投桃報李,視如懿為親姐姐一般。在如懿被陷害打入冷宮後,海蘭終日裡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幫助如懿沉冤,早日救她出冷宮。不出所料,如懿獲救走出冷宮的關鍵正是海蘭。此外,如懿雖然行事低調,但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她真的會伸出援手,比如皇帝的貼身太監李玉、侍衛凌雲徹等。如懿告訴李玉,就算皇上再怎麼看好他、看重他,也千萬不要逾越和得罪了自己的上司。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未必是人人都會懂的。如懿簡單一句話,保全了李玉,這才有了後來的總管太監。

隨著劇情發展,如懿“播種”的“善因”,在她遇到困難時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不會像劇情那般,但是有太多能夠被我們“播種善因”的“土壤”: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扶助他人的臂膀,都會使工作生活變得更美好。暫且不去討論這些舉動是有意為之還是不圖回報,相信路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我們每邁出的下一步都是自己為自己“註定”的。

看後宮“智鬥”,品生存哲學

不如意,才是“如意”人生

一位資深媒體人在朋友圈中寫道:“看《如懿傳》就像看一部‘中年人生態圖’,處處都是不容易,點點都是不尋常。”這位媒體人對本報記者說:“對於中年人來說,人人都有一個複雜的人際網絡地圖,上面標了一些不能得罪,一些不可親近之人。看劇時我常琢磨,換了是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們年輕人不太能理解這種慘,希望有仇必報錙銖必較,只有中年人才會懂,生活裡無奈實在太多了,有些事兒根本沒有痛痛快快解決的可能。年輕人嫌工作累,動不動拍拍屁股說不幹就不幹。中年人哪敢啊,不僅要老老實實幹,偶爾活少了還萬分忐忑,最好時時刻刻忙得喘不過氣來,心底才算鋪好了保護色。”

本報記者看過一本書叫《宮女談往錄》,是伺候過慈禧的宮女榮兒的回憶錄。書裡她反覆提到慈禧住的儲秀宮的味兒,“不論上至皇上,主子,小主,下至太監宮女,拉著臉皺著眉進儲秀宮是不行的。心裡憋著股疙瘩,硬充笑臉,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樣子,可不行。必須是心裡美滋滋的,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嘴抿著,可又笑在臉上,喜氣洋洋,行動脆快,又有分寸,有這種勁兒,才是儲秀宮的味兒。”

“宮女們個個都俊俏,伶俐,由骨子裡透著機靈,見面時完全用眼睛說話,做活手腳輕便,但一舉一動都合分寸,不毛不躁,臉上總帶著笑吟吟的。即便宮女犯錯,也不會掌嘴。因為女人一生的榮華富貴都在臉上。”

當時看這本書,真覺得清宮女人過得實在太慘了,不僅宮女慘,太后慘,皇上也慘,每個人都並不“如意”。或許真實的生活,就是一部步步不得已的《如懿傳》,能保全,是大幸;不“如意”,亦是如意人生。龐仲博 本報記者 李子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